《北京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解读问与答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

1.问:《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和目标是什么?

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创新体制机制,逐步建立生态环境损害的修复和赔偿制度,加快推进首都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有力保障。

自2018年起,在全市试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对违反法律法规、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调查、鉴定评估、赔偿磋商和损害修复等工作;加强案例分析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形成配套政策和技术体系,力争到2020年初步构建责任明确、途径畅通、技术规范、保障有力、赔偿到位、修复有效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二、工作原则

2.问:《实施方案》的工作原则是什么?

答:工作原则是全面承接国家改革方案的要求,明确了环境有价,损害担责;主动磋商,司法保障;信息共享,公众监督;依法推进,鼓励创新四项工作原则。

三、适用范围

3.问:什么是生态环境损害?

答:本方案所称生态环境损害,是指因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造成本市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森林等环境要素和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要素的不利改变,以及上述要素构成的生态系统功能退化。

4.问:《实施方案》要求追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的情形有哪些?

答: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按本方案要求依法追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

(1)在国家和市级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确定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以及本市生态保护红线区发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事件的;

(2)在国家和市级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确定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以及本市生态保护红线区以外的其他地区直接导致区域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等级下降,或造成耕地、林地、绿地、湿地、饮用水水源地等功能性退化的;

(3)发生较大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的;

(4)发生其他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后果的。

5.问:不适用《实施方案》的情形有哪些?

答:以下情形不适用本方案:涉及人身伤害、个人和集体财产损失要求赔偿的,适用侵权责任法等法律规定。

6.问:《实施方案》在适用范围上细化和扩大的情形有哪些?

答:《实施方案》的适用范围是在国家改革方案适用范围的基础上,细化和扩大对在生态保护红线区发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事件的以及在国家和市级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划定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和生态保护红线区以外的其他地区直接导致区域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等级下降,或造成耕地、林地、绿地、湿地、饮用水水源地等功能性退化的也要求依法追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等情形。

四、主要任务

7.问: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范围包括哪些费用?

答: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范围包括清除污染费用(含应急处置费用、环境监测费用)、生态环境修复费用、生态环境修复期间服务功能的损失、生态环境功能永久性损害造成的损失以及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调查、鉴定评估等合理费用。

8.问:谁是赔偿义务人?

答:违反法律法规,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单位或个人,应当承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做到应赔尽赔。现行民事法律和资源环境保护法律有相关免除或减轻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规定的,按相应规定执行。

9.问:谁是赔偿权利人?

答:根据国务院授权,市、区政府作为本行政区域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权利人。市、区政府指定规划国土、环境保护、水务、农业、园林绿化等部门按各自职责负责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具体工作。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涉及两个及以上同级部门的,报同级政府确定办理部门;办理部门应当就全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一并进行磋商,其他相关部门应当积极配合。

10.问:市、区政府在管辖上是如何分工的?

答:下列生态环境损害情形由市政府管辖:

(1)发生跨区生态环境损害事件的;

(2)发生重大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的;

(3)市政府认为应由其作为权利人的其他生态环境损害情形。

上述情形之外的由生态环境损害发生地的区政府管辖。

发生跨市域生态环境损害事件时,由市政府与相关省(区、市)政府协商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

11.问:生态环境损害索赔启动条件是什么?

答:规划国土、环境保护、水务、农业、园林绿化等部门按职责分工和本方案的规定,对行政执法、投诉举报和司法机关移送的线索,经立案调查确认单位或个人的违法行为符合本方案规定的情形,应启动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

12.问:对鉴定评估机构的要求是什么?

答:近日,为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进一步健全完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制度,根据《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司法部、生态环境部密切沟通协作,联合制定印发《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登记评审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细则》规范了专家对申请从事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业务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技术条件和技术能力进行评审的活动,分为正文部分和5个附件。正文部分是一般性规定;5个附件分别为《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登记评审评分标准》《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和人员专业能力要求》《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实验室和仪器设备配置要求》《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登记专家评审意见书》和《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登记评审工作方案(参考模板)》。

市司法行政机关、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将按照《细则》要求,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专业机构建设,推动组建符合条件的专业评估队伍,尽快形成评估能力,并完善相关资质管理制度;研究制定鉴定评估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保障独立开展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并做好与司法程序的衔接。为磋商提供鉴定意见的鉴定评估机构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要求,为诉讼提供鉴定意见的鉴定评估机构应当遵守司法行政机关等的相关规定规范。

13.问:如何开展赔偿磋商?

答:经调查发现生态环境损害需要修复或赔偿的,赔偿权利人根据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报告,就损害事实和程度、修复启动时间和期限、赔偿的责任承担方式和期限等具体问题主动与赔偿义务人进行磋商,统筹考虑修复方案技术可行性、成本效益最优化、赔偿义务人赔偿能力、第三方治理可行性等情况,达成赔偿协议。经两轮磋商或者6个月内磋商未达成一致的,赔偿权利人及其指定的部门或机构应当及时提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民事诉讼。

14.问:如何保障经磋商达成的赔偿协议效力?

答:对经磋商达成的赔偿协议,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经司法确认的赔偿协议,赔偿义务人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的,赔偿权利人及其指定的部门或机构可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15.问:有权提起诉讼的诉讼主体有哪些?

答:市、区政府及其指定的负责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具体工作的部门或机构均有权提起诉讼。

本市各级检察院对在履行职责中发现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拟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应当依法公告,公告期为30天,并告知有关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权利人及其指定的部门或机构。公告期满,有关组织和有关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权利人及其指定的部门或机构不提起诉讼的,检察机关可以向同级法院提起诉讼。

16.问:如何确保修复效果?

答:赔偿权利人及其指定的部门或机构应组织或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机构对磋商或诉讼后的生态环境修复效果进行评估,确保生态环境得到及时有效修复。

17.问:监督机制是什么?

答: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款项使用情况、生态环境修复效果要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监督。赔偿权利人及其指定的部门或机构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举报要求提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应当及时研究处理和答复。赔偿权利人及其指定的部门或机构的负责人、工作人员在索赔工作中存在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纪依法追究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

18.问:如何使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

答: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是指生态环境损害事件发生后,根据判决、调解或磋商的结果,由造成损害的单位或个人缴纳的,用于支付生态环境修复及相关费用的资金。

(1)经磋商或诉讼确定赔偿义务人的,赔偿义务人应当根据磋商或判决要求,组织开展生态环境损害的修复。赔偿义务人无能力开展修复工作的,可以委托具备修复能力的社会第三方机构进行修复;修复资金由赔偿义务人向委托的社会第三方机构支付。赔偿权利人前期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调查、鉴定评估、修复效果后评估等费用由赔偿义务人承担。

(2)赔偿义务人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无法修复的,实施货币赔偿,用于替代修复;赔偿资金作为政府非税收入,全额上缴同级国库,纳入预算管理。赔偿权利人及其指定的部门或机构根据磋商或判决要求,结合本区域生态环境损害情况开展替代修复。

五、保障措施

19.问:如何加强组织领导?

答:试行期间,依托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成立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环保工作的副市长担任组长,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环保局局长担任副组长,相关市级部门分管负责同志为成员,负责统筹全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试行工作,解决重大疑难、跨区域跨流域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负责协调推进日常事务,组织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调查、鉴定评估、磋商、诉讼、修复及绩效考核等工作,督促相关部门和各区政府履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确定的职责,定期通报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推进情况。市、区政府指定的负责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具体工作的部门或机构要明确工作人员专门负责生态损害赔偿工作。

自2019年起,市政府指定的部门或机构和各区政府应于每年1月20日前,将本领域本区域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工作情况送市环保局汇总后报市委、市政府。

20.问: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是什么?

答:建立由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市高级法院、市检察院全程参与,市环保局指导协调,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财政局、市规划国土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城市管理委、市交通委、市农委、市水务局、市卫生计生委、市国资委、市园林绿化局、市农业局、市政府法制办等部门以及各区政府分工协作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机制,确保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赔偿磋商、损害赔偿诉讼、生态环境修复、修复执行监督和效果评估等工作得到落实。

市环保局做好对试行工作的指导协调,加强与生态环境部的沟通,会同相关部门指导有关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启动、调查、评估以及磋商、修复、效果评估等业务工作。研究制定生态环境损害调查办法、鉴定评估机构选定程序、咨询服务专家管理办法、信息公开办法,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制度,研究制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修复执行及监督机制;建立市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登记评审专家库;协调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依照职责组织对重大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进行调查、鉴定评估、赔偿磋商、提起诉讼及修复监督等工作。

市高级法院依法监督、指导全市法院系统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的登记立案、审理和执行等工作。

市检察院依法指导全市检察机关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相关执法活动予以支持和监督。

市发展改革委依照职责对符合国家和本市固定资产投资政策的生态环境损害修复项目给予支持。

市科委依照职责资助生态环境损害调查与修复等相关科学研究项目。

市公安局依法组织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过程中发现的涉嫌污染环境犯罪案件的查处工作,参与重大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的调查工作。

市司法局依照职责研究制定生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登记评审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加强鉴定机构及队伍建设与监管,规范管理生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工作。

市财政局依照职责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替代修复资金管理机制,并保障开展市级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经费。

市规划国土委依照职责组织对涉及土地、矿产、地质公园(或地质遗迹)等的生态环境损害进行调查、鉴定评估、赔偿磋商、提起诉讼及修复监督等工作。

市农委、市农业局依照职责组织对涉及农业环境、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水生野生动植物等的生态环境损害进行调查、鉴定评估、赔偿磋商、提起诉讼及修复监督等工作。

市水务局依照职责组织对涉及其管理河流、湖库等的生态环境损害进行调查、鉴定评估、赔偿磋商、提起诉讼及修复监督等工作。

市卫生计生委依照职责会同市环保局对环境健康问题开展调查研究。

市园林绿化局依照职责组织对涉及城市绿化、森林、陆生野生动植物以及其管理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的生态环境损害进行调查、鉴定评估、赔偿磋商、提起诉讼及修复监督等工作。

市经济信息化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城市管理委、市交通委、市国资委等部门依照法定职责,积极配合规划国土、环境保护、水务、农业、园林绿化等部门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具体工作。

各区政府根据国家和市政府授权,参照本方案,建立相应工作机制,积极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

21.问:如何加强经费保障?

答:试行工作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予以安排。市发展改革、科技、规划国土、环境保护、水务、农业、园林绿化等部门对土壤、地下水、森林调查与修复以及重金属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等相关项目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

22.问:如何鼓励公众参与?

答:创新公众参与方式,邀请专家和利益相关的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参加生态环境修复或赔偿磋商工作。依法公开生态环境损害调查、鉴定评估、赔偿、诉讼裁判文书、生态环境修复效果报告等信息,保障公众知情权。

23.问:《实施方案》有何特点?

答:《实施方案》参考试点经验,结合我市实际,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落实损害担责,细化适用范围。二是明确赔偿权利,严格赔偿义务。三是指定磋商主体,完善配套制度。四是建立工作机制,依托司法保障。五是重视能力培育,强化机构管理。

24.问:如何加强京津冀协同发展?

答:试行期间,市司法行政机关、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将加强与有关环境鉴定评估机构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完善生态环境损害修复、赔偿等关键技术和标准。为了充分发挥京津冀区位人才优势,加强与天津市、河北省有关单位合作,经生态环境部和司法部同意,三地共同建立、动态更新京津冀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登记评审专家库,实现资源共享。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