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快报> 数据 >详情

潮涌两江——涪陵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纪实

核心提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要发展,根本在改革。改革开放40年来,涪陵历届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克难奋进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开创涪陵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局面。涪陵“两基”攻坚获市政府突出成就奖,办学模式改革案例入选《重庆全面深化改革案例选编》,成为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成功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为建成重庆市教育强区打下坚实基础。
继荣获“全国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后,浙涪学校近日又上榜“重庆市第四批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艺术特色学校”。作为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关爱的移民迁建学校,该校牢记习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秉承“知行成就人生”的办学理念,努力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这是涪陵区深化改革,引导特色办学,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巴国故都涪陵,历史悠久,教育文化积淀丰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涪陵教育走上了按照教育规律办事的正常轨道。然而,教育粗放式发展积累的系列问题和矛盾,必须通过改革,坚决破除藩篱,才能达到发展新高度。
1985年,涪陵市(县级)启动教育体制改革。十五期间,涪陵区进一步完善了“以区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党的十八大以来,区委、区政府大力实施“科教兴涪”和“人才强区”战略,紧紧围绕教育强区建设目标,坚持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投入优先安排、教育用地优先保障、教育人才优先引进、教师待遇优先落实、教育问题优先解决,先后投入23.8亿元,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按照“以人为本,优质均衡,开放创新,和谐稳定”的工作思路,抓改革谋发展、抓内涵提质量、抓均衡促公平,精心布局,有序推进,保证了教育改革的每一步都蹄疾步稳。
办学模式改革
成功探索城乡教育优质均衡之路
大顺更新小学常态开展古筝、陶艺、足球等13项社团活动,获全区语文赛课一等奖、篮球第二名……这些都得益于该校每年选派教师去合作学校城六校跟岗研修,城六校两年一周期选派骨干教师驻校支教。具有涪陵特色的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模式,彰显出巨大的“魔力”。
2012年,涪陵区大刀阔斧突破教育改革关键点,实施“名校带新建学校、名校带薄弱学校、名校带农村学校、名校带民办学校”战略,启动合并、托管、合作办学模式改革,全区参改学校达221所,义务教育、普通高中实现全覆盖,学前教育覆盖面达40%,“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的均衡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人民网、《重庆日报》等媒体多次予以报道。
合并模式:就是将薄弱学校合并到优质学校,成为优质学校的一个校区,人财物划归优质学校调配管理。实验小学合并红庙小学、城七校合并崇义九年制学校、城六校合并城五校,3所薄弱学校学生总数分别由689人、368人、772人增长至3294人、4651人、2575人。今年又实施了十四中合并义和中学、十五中合并江北实验学校、十六中合并龙桥中学,各校区今年秋期初一招生人数是去年的3.8倍、8.4倍、7.2倍,实现了良好开局。机关幼儿园合并李渡玉屏幼儿园,家长张小娟高兴地说:“幸亏有了机关幼儿园玉屏分园,不然每天还要跑涪陵送孩子上学。”
托管模式:就是将结对薄弱学校委托给优质学校管理,成为优质学校的一个分校,设定托管周期,保持法人单位主体不变,人财物、教育教学由托管学校统一管理。2012年,十四中托管十九中,十九中的干部教师到十四中接受至少半年的培训,在十四中跟岗上课合格后,再有序返回原校上班;十四中安排干部和骨干教师去管教学、带队伍。经过4年的托管,十九中教学成绩稳步攀升。2015年,十九中脱离十四中托管,办学质量持续提高,市级重点中学录取率由2015年的30.8提升至2018年的46.9%。
合作模式:就是优质学校与一所或多所薄弱学校结成发展共同体,各校相互独立,优质学校通过管理输出、教学帮扶、资源共享等,提升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区教委每年选派500名城乡教师交流轮岗、120名音体美等紧缺学科教师跨校走教,实施远程同步互动课堂,让城乡学生同上一堂课,共享优质资源。六中与十五中开展合作办学以来,学生总数增加了3倍,市级重点中学录取率由9.2%增至52.6%。大木中心校与城区学校合作办学后,5名学生市级艺体比赛获奖,实现了零的突破。区幼儿园先后与8所薄弱园合作,其中新妙中心园从二级园升格为一级园,石沱中心园实现了科研课题的“从无到有”。
办学体制改革
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教育需求
引进的上海新纪元(重庆)学校,今年继续投入8000万元建设二期工程,进一步完善办学功能,满足了2600名学生入学需求。
涪陵区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区委、区政府坚持公办、民办教育一盘棋的思想,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积极引进区外优质教育资源与引入民营资本办学并举。上海新纪元、巴蜀中学、三色幼儿园等一批市内外品牌学校相继落户涪陵。出台促进民办教育发展实施意见,制定多项优惠政策,支持民办教育做大做强。
2012年以来,涪陵民办教育累计投资4.8亿元,新办民办学校76所。发放民办教育发展专项奖励资金192万元,返还民办学校建设用地出让金3419万元,落实“以奖代补”资金425万元,支持公办教师74名。目前全区有民办教育机构209个,在园幼儿和学历教育学生3.3万人,占全区学生总数的18.6%。
区教委指导民办学校把办学重心转向内涵发展,推动规模、特色、品牌发展。涪陵信息技术学校坚持以“自立教育”为德育特色办学,是重庆市民族教育特色学校和全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象元小学动画创作获全国第15届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一等奖。地处偏远山区的龙潭新星小学,学生规模达600名以上。全区民办三级以上幼儿园达108所,其中娇子幼儿园、兴华幼儿园、北斗路幼儿园、滨江国际幼儿园、新妙新星幼儿园和巴乐幼儿园被评为一级园。
民办教育的蓬勃发展,有效地缓解了公办学校的就读压力,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教育需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优化育人模式发展素质教育
学生着古装,执竹书,摇头晃脑吟诵诗词,原来是清溪中心校夏兴旺老师的弟子。夏兴旺老师跳出“用教材教语文”老办法,创设了“用教材教课程”的教学模式,把国学经典诵读有机融入校本课程。
课程是教学工作的核心,课程建设也就成了教学改革的核心。涪陵区抓住教育部选定为全国基础教育课改实验区的机遇,依托“校本课程建设推进研究项目”,以校本教材开发为依托,以社团活动为保障,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全区开发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达到297门,其中《礼仪与生活》《毒品预防教育》《页岩气科普知识读本》《涪陵旅游知识读本》四门地方课程深受师生欢迎。新增重庆市精品选修课程、课改课题20项,构建个性化课堂教学模式45种,五中、实验中学成为重庆市课程创新基地。十四中致力于开发成长课程,将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改造,形成种子课、生长课、果实课,减负提质见实效。城七校精心构建“3+X”课程体系,开发了《我与经典》《我的个性》《我的家乡》3门校本课程作为循环教科书分年级使用,做到人手一册。
课程改革促使学校优化育人模式,创新素质教育载体,推进课程育人。学校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常态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四进”和禁毒教育“五进”活动,区教委被国家禁毒委、教育部表彰为全国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工作优秀组织单位。十五中围绕“生命教育”理念,建立起生命认知、生命安全、见识品性、精神成长三维四类十一门德育课程体系,校长汤建强在全国校本课程建设研讨会上交流发言。全区坚持每两年举办一次艺术节、科技节和田径运动会,每年举办职业技能大赛和14个单项体育比赛,组建学生社团、兴趣活动小组2653个,市级以上艺体、科技大赛获奖5600项,培育国际象棋大师50名、国家级跆拳道一级以上运动员63名,国际象棋、跆拳道、科技与航模等竞技水平全市领先,九中毕业学生周美玲获跆拳道世界杯冠军。
评价制度改革
引导学校内涵发展提速教师成长
2017年底,区教委引入第三方机构长江师院开展教育满意度网络测评,吸引9万多学生家长参与,收集意见建议2800多条。
涪陵区制定实施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实施意见,完善新型督导评价体系。对学校,以3年为周期组织开展办学水平督导评估。对教师,强化师德考评,落实负面清单制度。对学生,建立完善中小学生学业成绩质量监测体系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十八中建立学生“素质银行”,将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足迹记录存放,成为激励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的重要宝藏。
评价制度改革,改出价值导向,促学校特色发展、内涵发展,纷纷挖潜力出亮点。九中开展古诗词进校园活动,获中华诗教先进单位称号,是全国中华通韵十六韵实验教学试点学校。城三校重视书法教育,学生每年获市级以上奖项600人次,是全国规范汉字书写示范学校。江东凉塘小学建好用好科技教育基地,《蚁蚕是靠什么来觅食的》获全国中小学生电影周小学组最佳作品。区二幼开展“阅读润童心,童话启梦想”特色教育活动,案例设计和课件获评全国一等奖。目前有国家级特色项目学校20所、市级33所。
评价制度改革,改出目标追求,使校长追求管理优质高效、教师追求专业化提速成长。持续实施队伍梯级培养工程和名校、名师、名校长建设工程,常态开展师德师风“十百千万”主题教育和教学大比武活动,年培训干部教师1.2万人次。现有市级以上模范、优秀教师341名,区级名校长、名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等1834名。教师参加市级以上学科竞赛、论文大赛获奖1120项,其中国家级325项。
检验队伍培养的效果,要看思想观念、敬业精神、业务能力和教学质量。实验中学确定了新的育人目标:培养懂孝道、知仁义、有理想、善交往,具有世界眼光的读书人。十四中校长庞健要求教师必须平等对待每个学生,要更加关注后10名“潜能生”的成长和转化。同乐聚宝学校杨朝琼老师对学生特别负责,班上60个学生大多考上重点高中,很多学生放假都要去和她聊天谈心。荔枝希望小学学生徐小淇的妈妈说:“班上的老师负责得很,关心我们的娃二就像关心自己的娃二一样。娃二在学校,我们很放心。”
不忘初心
办人民满意教育是永恒追求
义和镇大柏小学的教师——陈英、陈立、陈容三兄妹获评2017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他们三兄妹子承父业,牢记父亲“教书不能误人子弟,不然一辈子都是罪人!”的叮嘱,扎根山村学校30载,培育学生6000人,照亮了乡村孩子走出大山的路!
不忘初心方能行稳致远。随着综合改革的稳步推进,涪陵教育完成了系列蝶变,交出一份人民满意答卷!
全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1%,超过市平6.6%,较改革初提升68.2%;普惠率84%、超过市平8%。义务教育入学率100%、较改革初提升10.8%;巩固率97.7%,超过市平3.7%,较改革初提升6.4%。义务教育质量及格率、优生率逐年攀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9%,超过市平3%,较改革初提升76.8%。普通高考上线率提升至99.5%。五中学生曾夺得重庆高考理科第一名。职业学校与248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年均输送技能型人才7000人。在涪高校现有在籍学生3.5万人,是改革初的178倍。
特殊群体入学得到保障,留守儿童受到关爱。精准落实从幼儿到大学5类20项资助政策,2012年以来全区发放资助金13.6亿元,惠及28.1万名学生。
2012年以来,涪陵区4次在市政府教育工作会上作专题发言,7次在全市教育系统工作会上交流发言,四川、贵州等11个省市先后来涪考察学习。
教育是永恒的国计也是永恒的民生。办人民满意教育,是涪陵教育矢志不渝的追求!在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美丽涪陵幸福涪陵”进程中,涪陵教育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学有优教上持续用力,力争到2020年率先在全市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建成重庆市教育强区。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