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快报> 数据 >详情

居民收入节节高 点多面广有实招——2018年开州区农村居民收入浅析

 2018年以来,开州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稳中求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年农村居民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13443元,比上年增长9.3%。

一、农村居民收入基本特点

(一)从收入增速分季度看,呈现“√”回升态势

表1:2018年开州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环比情况变动表

2018年

2017年

增幅

第一季度

3648

3362

8.5

第二季度

3537

3266

8.3

第三季度

2670

2430

9.9

第四季度

3588

3241

10.7

2018年农村居民收入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从分季度增幅情况看,第二季度为最低,增速为8.3%,第四季度为全年最高,增速达到10.7%,比第一季度、第二季度年、第三季度分别高出2.2、2.4、0.8个百分点,各季度间环比增幅呈现“√”形态,止跌回升态势明显(见表1)。

(二)从收入结构看,四大类收入齐增长

表2:2018年开州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构成情况同期对比表

指标名称

2018年

比上年

增收贡献率(%)

拉动增长率(%)

绝对值(元)

占比(%)

增加绝对值(元)

增速(%)

居民可支配收入

13443

100

1144

9.3

100

9.3

工资性收入

4879

36.3

425

9.3

37.1

3.5

经营净收入

4851

36.1

411

9.3

35.9

3.3

财产净收入

293

2.2

22

8.1

1.9

0.2

转移净收入

3420

25.4

286

9.1

25.0

2.3

农村居民四大类收入呈现全面增长态势,其中工资、家庭经营收入仍占主导地位,分别占比36.3%、36.1%,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3.5、3.3个百分点,转移净收入和财产净收入占比分别下降了0.1、0.2个百分点,收入结构持续改善、趋于优化(见表2)。

(三)从收入横纵看,收入差距逐步缩小。

2018年开州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9.3%,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0.9个百分点,近5年均高于城镇,城乡收入比从2017年的2.32:1缩小到2.30:1,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收入绝对值差距相对全市缩小至338元,增幅较全市高0.3个百分点,与全市平均水平继续缩小。

二、支撑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因素分析

(一)经济运行健康平稳,为农民增收奠定基础

2018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73.13亿元,比上年增长7.6%,吸纳就业的重点领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幅分别达到8.4%和7.6%;全年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9.04亿元,比上年增长8.8%。全区经济运行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形势,为城乡居民稳定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脱贫攻坚成效显著,为农民增收注入活力

从开州区扶贫办获悉,全区全年投入扶贫资金36696.19万元,比上年增长46.9%。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7684万元,增长35.0%。一是专项资金扶贫发展农村电商,全区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26.54亿元,比上年增长35%,网络零售额6.72亿元,比上年增长38%,累计网络销售农产品2.6亿元,直接或间接的带动近万名贫困户人均增收600余元。二是大力实施扶贫先锋工程,投入6000余万元对便民服务中心进行升级改造,135个市级贫困村全部实现“三进村”,新增财政年度预算7000多万元,提高村(社区)干部报酬待遇和基层组织运行保障水平。三是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工作取得实效,区慈善会2018年募集善款善物482.48万元余元(其中善款479.08万元、善物3.4万元),总支出达425.78万元,其中用于特殊困难群众的节日慰问、资助贫困学生就学、弱势群体的临时救助以及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共计342万元,同时,开州区民丰互助合作会在全区脱贫攻坚工作中,为定点帮扶对象捐款12万元,建立专项助学基金,资助贫困大学生84名112.25万元,优先选聘建卡贫困户家庭人员15名等方式,主动履行社会职责,积极发挥脱贫攻坚作用。

(三)农村产业发展良好,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一是品牌强农成效初显。2018年共创建果园、菜园、茶园、水产健康养殖场“三园一场”15个,强化农产品品牌质量管控,新认证奇峰青果李、开凡沃柑、德山无花果、争鸣贡茶绿茶、开州蜜桃等“三品一标”产品50个,新增厚坝火龙果、赵家竹山香米等市级名牌农产品7个,“开县春橙”中国驰名商标效应凸显,品牌价值突破10亿元。二是农村三产加速融合。打造了竹溪柑橘博览园、郭家葡萄观光园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8个,成功举办重庆市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开州区特色专场活动,满月乡、温泉镇被入选为重庆市第三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综合收入达23亿元。三是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新增冷藏物流、贮藏、加工能力3000吨,农产品加工率提高到35%,加工产值达到41亿元。四是加快发展农村电商,建立农村电商驿站135个,建成村级农村电商271个,农产品线上交易额突破3亿元,截止目前,全区电子商务主体达1870余家,其中年销售额1000万元以上的有11家,年销售额100万元以上的近50家。

(四)就业创业形势稳定,为农民增收增加动力

一是就业创业形势利好。通过大力实施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低收入家庭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健全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人才服务体系,加强创业扶持,为就业增长和居民增收注入新活力。据开州区人社局提供信息显示,2018年全区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55.3万人,比上年增长0.37%,劳务总收入82亿元,比上年增长6.49%,全年返乡创业3.2万多户,共吸纳就业近17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了3.25%、0.18%;二是务工薪资稳步提升。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交通补贴及最低工资标准上调等因素共同拉动职工工资待遇提高,据农民工监测调查显示,本地农民工月平均工资4041元,比上年增长了3.8%。

(五)惠民政策有效落实,为农民增收提供保障

一是低保政策得以优化。全区将符合条件的8830户22618人不可扶持、不可开发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兜底保障范围,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每人每月350元提高到410元,增长17.1%;二是困难人群帮扶力度加大。从2018年起,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基本生活标准从每人每月650元提高到710元,增长9.2%,计划生育特别扶助金标准调高,将女方年满49周岁的计划生育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父母特别扶助金标准分别由原来的每人每月400元、50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560元、700元,在之前标准上调高40%。

三、促进农村居民今年稳定增收的建议

(一)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稳定农民收入主要来源

一是抢抓机遇,充分利用本区农产品品种多、品质高的自然优势,加快发展多元化的产业体系,继续推进水果、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的提质增优进展,立足本土农业资源禀赋,将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近年来不断由“量”变“质”的市场需求相结合,积极筛选、加大推广农产品无公害化种植,以主抓农产品质量安全为重点,扩大市场覆盖面,推动农产品向外走出去。二是以十九大精神为引领,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境内生态风景优美的天然优势,按照产业绿色化、城镇景区化、田园景观化的发展理念,积极发展培育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同时注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旅游为载体,以农业经营为动力,打破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相互割裂的状态,延伸产业结构转型链条,让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为农民增收注入新活力。

(二)加强劳动技能培训,拓宽农民增收重要渠道

一是继续把劳动技能培训作为增强农民工市场竞争力的根本举措,依照“政府引导、乡镇组织、定点机构培训、多渠道就业”的思路,将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作为劳动技能培训的拓展点,以区职教中心、就业培训中心作为技能培训的链接线,强化各级民办培训机构作为劳务技能培训的辐射带动效应。二是继续利用和整合现有培训资源,以培育优势工种和打造劳务品牌为重点,充分结合就业市场需求,不断提升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质量,深入开展“订单式”、“对接式”劳动技能培训,增强农村劳务人员的市场竞争力。

(三)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创造农民增收良好环境

一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持续加大对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农村环保等的投入力度,继续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继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增强农村基本医疗服务能力。二是继续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努力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四)继续深化乡村振兴,加固农民增收最后防线

一是优化村集体经济发展,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大胆探索发展模式,可采用返租经营、与村民合作、与大户合作三种模式。返租经营:通过从农户返租土地,发展特色产业,组织贫困群众成立劳动服务队伍,统一进行生产、经营和管理;与村民合作:通过村级组织引领,带动村民发展种养殖业,村集体提供种苗并给予一定补助,实行统一技术指导和销售,既发展了村集体经济,又促进了农民增收;与大户合作:回引在外经商人员,采取村集体+大户方式,成立专业合作社,由村集体注入资金,带动贫困户入社,每年保底分红并提供务工机会。二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引导农民依法以转包、转让等形式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增加农民的土地收益和财产性收入。三是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巩固税费改革成果,严防农民负担反弹,妥善清理化解乡村债务,重点化解农村义务教育的历史债务,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