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重构新生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青岛逻辑

原标题:颠覆→重构→新生,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青岛逻辑”!

在中国大地上高歌猛进数十年的工业化进程,如今正在开启全新的转换。传统正在退场,工业互联网正走向舞台的中央。

工业互联网融合了工业革命与互联网革命两种力量,它是颠覆者,颠覆生产、颠覆营销、颠覆模式;它也是重构者,重构工厂、重构供应链、重构产业生态;它更是新生者,促成企业新生、产业新生、城市新生。

这是工业的故事,事关每个工业企业的命运;

这也是城市的故事,一直以制造为傲的青岛,试图在这次革命性的转换中,突破制造业的瓶颈,更重要的是,这座城市在更具雄心的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这一目标的追逐中,同样将以“颠覆者”的姿态,塑造城市竞争的格局。

在青岛,瞄准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愿景,那些积极拥抱工业互联网的企业,正以不同方式逐步变革自我。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这座以制造为傲的城市,正在成为工业互联网时代行走在最前排的重构者。

从企业到产业再到城市,正在全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青岛,书写的就是这样一个创造未来的全新传奇。

颠覆者

和历次产业革命一样,工业互联网是以颠覆者的形象横空出世的。而颠覆者,之所以能够成功打破长久以来形成的路径依赖和发展惯性,被接受、甚至被热切地拥抱,一定是它准确击中了现实中最敏感的痛点、最深切的焦虑。

这次疫情,让原本隐身幕后的工业互联网,以另类的方式进入大众视野,人们赫然发现:工业早已不是以前人们熟悉的模样。

制造的逻辑被颠覆:海尔卡奥斯平台依托接入的丰富供应链资源,可以让生产自如地跨界切换——多家企业得以迅速转产防疫用品,可以让全产业链高效协调——包括海尔在内的众多制造业企业不但顺利复工,更快速达产;

管理的模式被颠覆:火神山医院建设中,三一重工树根互联平台全程对旗下数百台设备“云监工”,实时监测设备数据以便能及时做出故障预警,降低故障停工率;

生产的方式被颠覆:在宝钢上海基地的冷轧热镀锌车间,依托不需多人值守24小时运转的“黑灯工厂”,即使在疫情期间,依然高效生产……

这些颠覆的故事,当然远不是工业互联网的全部,但是它已经让我们看到,根本性的变化已经到来。

那个在中国大地上高歌猛进数十年的工业化进程,正在开启全新的转换。传统正在退场,工业互联网正走向舞台的中央。

颠覆生产

深刻的革命,总是发端于现实而具体的需求。

8年前的2012年,工业巨头美国通用电气首次提出工业互联网概念,认为工业互联网将汇聚工业革命和互联网革命两大革命的进步,是数字世界和机器世界的深层次融合。“开放、全球化的网络,将人、数据和机器连接起来……在更深的层面和连接能力、大数据、数字分析相结合,这就是工业互联网革命。”时任通用电气董事长杰夫·伊梅尔特这样描述。

几乎在同一时间,德国工业界也对制造业“触网”提出了工业4.0愿景,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

我国也在不久之后组建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提出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系统全方位深度融合所形成的产业和应用生态,是工业智能化发展的关键综合信息基础设施。通过对工业数据的全面深度感知、实时传输交换、快速计算处理和高级建模分析,实现智能控制、运营优化和生产组织变革。

包括日本、韩国在内的很多制造业强国,也都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工业革命的各自方案。

概念各异,但核心大致相同。人、机、物全面互联,数据驱动,高度智能,已成共识。

之所以不约而同,除了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条件之外,制造业在全球化的新的竞争语境之下,包括劳动力、资源等成本上升带来的成本控制、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的压力,则是最为现实的内在驱动力。

传统的生产方式,在成本和效率的控制上已经面临天花板,急需有全新的生产观念、生产方式,打破僵局。就像福特的流水线,颠覆了手工作坊,而用工业互联网颠覆之,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则是制造业最本能的需求。

生产制造的精度不依靠熟练工人的经验;每个工序之间人的衔接,由机器与机器直接“交流”替代;每一个产品和物料的状态不是靠人眼来识别,而是由机器实时读取……这些工业互联网的最初实践无不围绕这一核心展开。

德国西门子的工业4.0电子制造工厂,实现了产品全自动化的高效生产,依托大数据,每一件产品能实现全程可追溯。它最骄傲的声明是:产品可靠性超过99%。

青岛最早一批拥抱工业互联网的企业,也几乎是相同的诉求。双星就是其中代表。2014年前后开启“二次创业”后,为解决最头疼的产品质量问题,毅然决然选择了工业4.0工厂建设。掌舵人柴永森曾说,要解决问题,需要的不仅是新的生产工艺和产品,更是全新的生产观念,而工业4.0对生产流程的完全再造则恰好是一种实现方式。

在市场的倒逼、成本的压力之下,越来越多的青岛工业企业开始了工业互联网的改造。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青岛有超过200家工业企业在生产方式上完成了工业互联网改造,平均成本下降20%,利润提升20%。

而且这一改造的步伐,于疫情冲击造成的产能不足的“窗口期”,在青岛工业企业中进一步提速。

即墨一家外向型的智能办公家居产品配件企业,当前就正在进行智能化生产线改造。企业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要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原来那套粗放的生产制造方式已经行不通了,这次改造,就是为了抵消疫情对用工的影响,降本增效,同时提升产线精细化生产能力。

颠覆营销

互联网在经济层面第一次显示碾压式的优势,体现在消费互联网领域。相信那种前所未有的流量变现能力,几近透明的比价方式,一定让生产制造企业痛并快乐。那是一个难以拒绝的强大营销平台,但自身又总难以摆脱一种受制于人的无力感。

同样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工业互联网显然寄托着制造企业,摆脱在营销渠道上受制于人的渴望。都是互联网,工业互联网为什么就不能直达消费者呢?那个渠道为王的时代,为什么不能被制造为王改写?

青岛外贸企业红领,就是这样一个大胆的探路者。早在2007年,红领就开始进行工业互联网改造,志在建立个性化大规模定制模式,解决库存、对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精准捕捉等难题。用企业负责人的话说,用需求直接驱动生产,改变先生产、后销售问题;生产全链条互联互通,企业变身互联网企业。他把这种方式称为C2M,抛开这种时髦的互联网表达,他想说的其实就是改变过去靠中间商、渠道商、代理商的销售模式,变成工业直接销售的模式,“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不只是红领,几乎所有的工业互联网的探索者,都把有效触达消费者当做重要的拓展维度。用业界的话说,就是从“大规模制造”到“大规模定制”。

德国工业4.0其中一个目标就是更加灵活、更加定制化,企业可以为顾客定制化生产产品。与服装这一消费品行业不同的是,在装备制造业发达的德国,定制更多意味着柔性生产。比如,博世集团生产多品种、小批量的汽车驱动和控制部件。

海尔现在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卡奥斯(COSMOPlat),也是为“定制”而生。让消费者能通过平台全程参与到生产制造流程中,每一件产品从设计到制造都是完全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这样,用户实现了从消费者到产消者的转换,营销模式也就此反转。

这样的颠覆不是大型工业企业的专属。

透过疫情这只黑天鹅观察,就会发现,在全球贸易重创,订单被取消,舒适区崩塌之下,青岛众多外贸企业已开始从2B转向了2C。而工业互联网正在成为重要的选项。也许,从未来回望,现在就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性时刻,一个工业互联网驱动之下,青岛外贸企业转变市场战略、重塑市场逻辑新的起点。

颠覆模式

工业互联网要颠覆的不仅是生产、销售等制造业原有的痛点,在更深刻的层面,它其实颠覆着制造业长久以来的商业模式。

正如我国机械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原院长周济所说,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深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深刻地改变着制造业的生产模式和产业形态。回到通用电气最初提出工业互联网的背景,一切也会十分明了。

2012年,提出工业互联网之时,通用电气要实现自身向数字化工业转型的目的,除了提升车间生产效率、降低人力成本,更要在庞大机器数据中找到新价值、创造新产业。

通用电气的野心在知名的“1%的威力”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即使工业互联网只能让效率提高1%,其效益也是巨大的。”通用电气显然是帮助提升1%的人,它也将在产生的收益中分一杯羹。最经典的案例是对飞机发动机的故障预警。随后,相关业务被独立出来,组建了单独的数字化部门,全球工业互联平台鼻祖Predix就隶属于此。

回到青岛发展的现实,对既有商业模式的颠覆也正在发生。

海尔最具代表性。不久前,海尔卡奥斯平台获得完成9.5亿元A轮融资,成为工业互联网独角兽。投资圈以用脚投票的方式告诉大家,卡奥斯未来的前景会是多么耀眼。作为工业互联网平台,它涵盖平台运营、工业智能研究、智能控制、智能装备和自动化等业务板块,被定位为集团未来发展的5大平台之一。通过赋能其他制造业企业产生的营收,将是海尔实现4年5000亿目标的重要支撑。卡奥斯告诉人们,海尔这个平台生产的不再是产品,而是企业。

机器人产业也是如此。销售完成不再是商业行为的终点,而成为了起点。为客户提供设备远程运维、故障预警等增值服务,创造设备销售之外的新价值。

充电桩企业,获利的不只是电价的差额,所有设备联网,实时监测充电桩,让使用更高效的同时,还通过挖掘车辆充电数据,创造新的价值……

每一次颠覆,都意味着一次全新的价值发现。

为这每一次颠覆搭建最好的舞台,提供最好的场景,围绕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这座城市也将成为一个杰出的“颠覆者”。

重构者

颠覆是为了重构。

当然,这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不论是欧美制造巨头,还是中国企业,都在未知中前行和摸索。

重构中的工厂

空无一人的工厂,机器轰鸣、机器人高速动作,一件件产品接连下线后,自动被运往仓库等待发货。迄今为止,这仍是对未来工厂模样的最经典想象。

自工业互联网发端,人们的第一件事就是幻想未来工业生产的样子,以慰藉企业当下面临的一个个痛点。这也注定当工业互联网开始落地,一个个工厂将是整个庞大愿景中最先被重构的一环。

通用电气在印度试图打造3D打印柔性化工厂、西门子在德国打造的工业4.0标杆工厂,全球制造巨头率先作出了表率。

沿着全球先行者的步伐,青岛拥抱工业互联网的企业,也在一步步重构着自己的工厂。不过,这种重构不可能像描绘愿景那样简单。工业门类庞大、流程工艺复杂、产品千姿百态。黑灯、无人显然不是唯一考量。

生产润滑油的青岛康普顿,全新智能工厂生产人员由原来的75人降至55人,但更关键的是,工厂能通过智能管控的调和系统,实现不同品种产品生产的快速切换,这样能以最高的效率满足更加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一汽解放商用车智能工厂,为生产制造端的核心动力源电机,搭建了设备预知维修系统平台,通过安装状态监测传感器以及配套监视软件,实现本地数据监控和异常数据报警。

青岛中集集装箱智能制造工厂,不仅大幅提升自动化制造水平,还将工艺流、物流、信息流“三流合一”,通过生产与管理平台的打通,实现业务与财务一体化的运营管理升级。……

可以看到,工厂的重构绝不是简单的机器换人,也不是全流程自动化的代名词。企业诉求不同,切入的角度和改造的重点也必然不同。

无论如何,可以肯定的是,像过去任何一次工业革命一样,工厂和生产的重构不可能一蹴而就。即便是那些现在被冠以智能工厂名号的,也只是一个起点。

重构中的供应链

每当提到工业的复杂性,人们总是习惯用汽车举例。一辆汽车,由几万个零部件组成,绝非一家企业能够完成。同样,伴随着工业互联网的到来,重构一定不会只在任何一家工厂的内部发生。

以汽车制造业为傲的德国,在这方面或许领会最深,也最有话语权。在提出工业4.0的同时,德国提出了若干实现路径。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系统和协同就是其中之一,智能工厂可以更灵活配置各种资源,优化全产业链。

大众曾透露的一项野心勃勃的计划是最好的例子。它希望对其生产和物流完全实现数字化,不仅要将全球122个工厂以及机器和生产系统全部联网,从长远来看,还计划将3万多个生产点的全球供应链与1500个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公司进行整合。

众多周知,供应链反应速度不仅决定工厂的生产效率,也事关大规模定制、C2M等商业模式能否真正实现。所以我们能够看到,当企业拥抱工业互联网,对供应链的重构几乎与工厂重构同时发生。

在青岛本地,一些纺织服装企业的实践颇具代表性。

酷特智能搭建了“互联网+”协同制造平台,集合客户需求管理、协同设计研发、柔性制造以及供应链管理于一体。布料等供应链企业能根据企业排产计划的改变灵活响应。不仅将交货期保持在7天内,且降低运营成本20%、资金周转率提高2倍以上。

青岛前丰帽艺,建立制帽行业大规模定制工厂。实现路径类似,通过数据驱动,对供应链进行精益管理,生产效率提升超过25%,生产周期缩短20%。

重构中的产业生态

产业生态也在工业互联网的延展中渐渐发生改变。同行之间可以由竞争转向合作、不同行业之间也可以共享资源。

这些不仅在各国关于工业互联网和工业4.0的愿景和规划中有所提及。在青岛,一些类似的应用已在发生。

1500平方米的厂房内,80台智能化的机器设备整齐排列,有的在做魔术扣,有的在做织带对折缝合……胶州一家工厂,看似与普通智能工厂别无二致,但却内藏“乾坤”。从这里下线的产品,每一单都有可能分属不同企业。

正如消费互联网孕育了共享单车一样,这是工业互联网孕育的共享工厂。企业利用App下单,利用共享的设备进行部分生产,完成后通过平台支付。除单独建立的共享工厂,青岛有行业也在探索,依托工业互联网,使用本地同行的闲置机床,以减少开支。

这种尝试在国家层面也已开始推动。2019年,我国就提出,要推动共享制造,围绕生产制造各环节,运用共享理念将分散、闲置的生产资源集聚起来,弹性匹配、动态共享给需求方。

这既能实现制造资源的更好优化配置,也有助于解决小企业生产资源匮乏和大企业资源闲置矛盾突出的问题。

共享制造一定不是唯一。工业互联网,令所有企业的互联成为可能,跨行业间的共赢模式也正在建立。海尔卡奥斯平台在面向纺织服装行业企业时就提出一种思路,依托自身搭建的衣联网产业资源,帮助企业开拓更多销售渠道。

工业互联网的未来一定是实践出来的,更多的重构一定还会在实践中发生。选择率先拥抱和实践的人,就有可能引领未来。

新生者

那些愿意走上颠覆与重构道路的,必然都对新生满怀渴望和憧憬。尽管这是一条没有路标的道路,没有现成的答案,甚至目的地也晦暗不明,但每一次前行、每一次突破,都在创造新的可能、都在打开新的空间。

2012年,通用电气就曾作出展望,工业互联网技术的潜在影响力涉及几乎半数的全球经济。甚至大胆预测,如果全球经济体都能及早拥抱工业互联网,全球经济规模有望再扩大15万亿美元。这一数字约与2019年中国经济总量相当。

即便各国或企业的愿景和预测并不相同,可观的数字都是确定无疑的。但工业互联网最具诱惑力的部分,或许并不只有单纯的数字。背后隐藏着的改写竞争格局的可能,才是更重要的动因。

消费互联网是最现实的教科书。互联网发源地美国,20年前未必能想到中国的阿里巴巴、腾讯等企业能成为与谷歌和亚马逊一样的互联网巨头;一直走在全国经济前沿的上海,未必能想到曾被称为自家后花园的杭州,成为了互联网经济中最强劲的对手。

当互联网的触角由商业和消费领域触达更深层次的生产领域,新生的故事一定让人更加心潮澎湃。

企业新生

迭代是互联网经济最核心的本质。在工业互联网的世界里,以智能化为核心,在不断的迭代之中,制造企业一定会成为令人陌生的“新物种”。

在工业互联网诞生之处,通用电气就强调智慧与机器间边界的打破。

德国提出的工业4.0概念,倡导的也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新一轮工业革命。在这一模式下,人们可以极大程度利用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将制造业进行智能化转型。

经济学家马光远曾作出过这样的总结:二者的核心都在于通过数字化的虚拟技术,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3D打印、智能机器人等,实现制造的智能化。

这种智能化并非简单地让机器像人一样,完成工厂内的各项工作。如根据网络上的订单自动完成排产、AGV小车根据生产计划取出物料送至生产线、生产线一步步完成生产及检测,然后自动包装入库。

“事实上,依靠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可编程逻辑控制以及计算机数控技术,这样的场景也能够实现。通过编程,事先告诉机器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即可。”青岛一家企业信息化负责人说。

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讲座教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智能维护系统产学合作中心创始主任、富士康科技集团副董事长李杰就曾在著作中提到,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变革,令组织要素不再仅依靠制度和文化,以信息化和自动化系统实现全流程的管理和执行令组织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得到本质的提升。

在李杰看来,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制造必定与大数据的分析利用联系在一起。通过挖掘工业大数据了解问题产生的过程、造成的影响和解决的方式。核心是从以往依靠人的经验,转向依靠挖掘数据中隐性的线索,使得制造知识能够被更加高效和自发地产生、利用和传承。

大数据挖掘得到的结果有可能超越人们经验的范畴。不断发展的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则能为大数据的更好利用插上翅膀。

还是回到现实语境,能更好理解这些有些抽象的概念。

先看看互联网巨头,阿里利用人工智能,打造了工业大脑,将标准化车间所有端口的数据传入工业大脑,随后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对所有关联参数进行深度学习计算,应用于某家光伏产业链企业,良品率已经提升1个百分点,每年节省上亿元生产成本。

再看看本地企业。海信已研究将人工智能应用于电视的白平衡检测。通过分析每一台产品的白平衡数据,更精确设定合格标准,提升产品质量管理能力;一汽解放商用车工厂研究利用视觉检测大数据,经过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更好界定一些不规则零部件的良品指标,提升质量;宏大纺机通过分析销售出去的设备状况数据,发现了过去被忽视的问题,帮助提升产品改进设计……

这些改变对中国企业尤为重要,是应对全球制造业竞争的关键一环。当然,这样的智能未来一定不仅仅在产线中存在,连接消费者一端更好捕捉市场趋势、连接供应链一端更好协调原材料采购、连接物流一端自主更好安排仓储和运输……所有都会逐渐变为现实。

产业新生

工业互联网就像一个强大的孵化器,它不只让工业变得不同,许多新的产业也将突破我们传统产业划分的边界,不断地生长出来。

在日本,丰田就试图将触角伸向汽车服务领域。它与软银合资成立了移动出行公司,推出基于共享汽车的“移动社区”服务。大量自动驾驶平台接入丰田搭建的出行平台,为消费者提供全天候的出行服务。

这种模式与通用电气等最初所设想的商业模式可以说异曲同工,将制造业价值链拉长。产品制造甚至可能已不是未来制造业最核心的价值来源,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或其他增值服务能撬动更大价值。制造与服务的边界日益模糊,跨界成为常态。

这为制造业转型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而当下最热门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可以说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

想想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鼻祖Predix。通用最初的想法是,打造一个连接全球所有高智能机器设备的智能化平台,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成为全球最厉害的工业软件公司。

有人将工业互联网平台称为工业领域的Windows操作系统,可见其巨大价值。

平台可以提供的服务包罗万象。比如,它可以像电商平台一样,连接上下游制造业资源乃至消费者,为供需双方更好匹配资源;它也可以为平台上的企业,以云服务的方式,直接提供财务管理、生产管理等信息化服务;它还可以像苹果手机的应用商店一样,供工业软件开发者开发各种工业App,满足企业个性化的工业软件需求。

201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国内十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绝大部分都来自制造业企业,包括海尔、三一重工、徐工集团、富士康、华为、浪潮等。多年来,互联网大企业能通吃一切的法则似乎不再适用。随着工业互联网日益深入制造业的肌理之中,新生的未来一定还将充满更多想象。

而工业互联网平台作为新生的产物之一,也将继续孕育更多新生。比如,制造业的众创模式。更多创新的奇思妙想可以通过平台导入产业,从事生产制造的企业或个人也不再必须建立自己的工厂。产业创新更容易发生,资源效率也将大幅提高。

城市新生

塑造城市最核心的力量,永远是经济。很显然,当企业、产业都变得与过去截然不同,城市也迎来了新生的绝佳机会。

从更宏观的全球视角切入,能更好说明这一问题。

为何美国和德国几乎不约而同提出工业互联网相关战略计划?皆因事关未来全球竞争格局。

美国试图依托在互联网领域的技术和产业优势,探索制造业与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新路径,以工业互联网为抓手,确保全球领先地位;老牌工业国家德国看到基于平台的赢者通吃竞争模式正在加速从消费领域向制造领域演进,意图始终保持制造业在全球的竞争优势。

此后有所动作的其他国家也不例外。当大家都知道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融合会成为未来发展趋势,就没有人会愿意输在起跑线上。

所以,当回到城市层面,一切同样成立。现实也在告诉我们,这已经成为城市抢占新一轮产业发展制高点的新赛道。美国波士顿,德国柏林、汉诺威,国内的上海、济南、广州等均在此列。

不过,当这些制造业城市站上这一新风口,它们要改变的可不止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不是制造业企业自己的事,也不是软件和互联网企业的独角戏,它们创造的是一个全新的产业形态。

在美国,就成立了由AT&T、思科、通用电气、IBM、英特尔等组成的工业互联网联盟,加快互联模式推广和市场布局。后来,联盟成员扩展至200余家,不仅有各类企业,还有科研院所,覆盖工业互联网全产业链。

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青岛最为看重的正是对城市产业生态的跨越式升级。面向新型工业制造体系和生产服务体系的构建,汇聚各类平台公司、工业企业、信息通信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各领域主体,形成跨界融合、开放包容、协同创新的新型产业体系。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调整、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等诸多影响城市发展的重大课题,都在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打造过程中,有了最好的解决契机。

而且,作为构建新产业形态的主导性力量,工业互联网也将成为重构区域经济格局,集聚、配置各类要素的重要力量。打破区域的行政壁垒,实现区域内科技、人才、资本、土地等要素资源集聚和共享,都有了新的实现方式,也许,胶东半岛的一体化,也将因此步入“加速度”。

一切才刚刚开始。

这是一个向未来开放的没有结局的故事,惟有一点确定不疑,已经率先起跑、领先一步或者半步的青岛,只要一刻不停地加速奔跑,就一定会不断创造出一个个精彩的未来。

作者 | 孙欣

[来源:青报观象山 编辑:可可]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