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快报> 数据 >详情

重庆市巴南区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728日在重庆市巴南区第十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代区长段成刚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四年政府工作回顾

巴南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区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工业强区、农业稳区、三产活区、科教兴区”发展战略,团结带领全区人民负重自强,奋勇争先,全面完成了区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制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富民强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效显著,书写了巴南发展史上崭新而辉煌的篇章。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地区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67.6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16亿元,年均增长14.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6993元增加到13810元,年均增长17.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12.31亿元,年均增长41.4%,其中累计实施重点项目85项,完成投资11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4亿元增加到36.9亿元,年均增长16.6%。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由1.68亿元增加到5.79亿元,年均增长36.6%。金融机构2006年末存贷款余额分别是2002年的2.04倍和1.49倍。三次产业结构由23.9∶44.9∶31.2调整为16.0∶53.8∶30.2

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实现农业总产值28.65亿元,农业增加值18.6亿元,比2002年增长16.3%。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启动了4个市级示范村、16个区级示范村和19个重点推进村的建设。2003年以来,多渠道筹集资金2.6亿元,新建农村沼气池13500口、人行便道280公里,完成7540户农村改厕任务。向农发行贷款4800万元,专项用于农村水利、道路和石滩等9个镇卫生院建设。完成一批村级集中式供水工程和场镇改扩建饮水项目,解决了12余万人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培育了“巴南银针”、“石龙技工”等农业品牌,百里生态农业经济长廊已建成重庆主城区第一生态农业经济长廊。启动了石龙技工回乡创业园、惠民返乡创业基地建设,组建石龙劳务输出集团,全区实现劳务收入8.2亿元,是2002年的1.78倍。基本实现农村公路和有线电话“村村通”,完成农村电网改造。扎实推进三峡库区移民迁建、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等工作,全面完成市下达的移民工作目标任务。

工业支撑作用显著提高。工业总产值由100亿元增加到206亿元,年均增长20.3%。2006年完成工业增加值52亿元,比2002年增长115.39%。工业经济效益指数由120.4%提高为164.6%。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年均降低3.5%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3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花溪工业园区2006年实现产值48.3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23.45%。启动茶园鹿角工业园区前期工作。以长安铃木、宗申集团为代表的汽车摩托车工业营业收入125.9亿元,比2002年增长152%。“宗申”牌摩托被评为全国驰名商标,“重机”牌数控齿轮机床、“华陶”牌日用陶瓷、“心相印”牌纸制品、“宗申”牌摩托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市“工业10强区(县)”,花溪工业园区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市“十佳工业园区”。

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5.15亿元,比2002年增加15.73亿元,年均增长13.89%。旅游总收入由4.8亿元增加到9.6亿元,年均增长25%,接待游客由125万人次增加到245万人次,东温泉、云篆山等景区基础设施和景观形象显著改善。建成铠恩国际家居名都二期、重庆渝南汽车超市、西部汽车城机动车市场等专业市场,连续四年成功举办中国西部家具建材博览会,渝南大道专业市场群初具规模。国美电器、中百超市、新世纪百货、重庆百货等多家知名商业企业入驻巴南。房地产业发展迅速,四年累计房地产实现增加值22.35亿元。成功举办三届房交会,累计成交额11.52亿元。金融、保险、通讯、信息、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城乡面貌显著变化。开工建设二环、渝湘高速公路和渝巴高等级公路巴南段、鱼洞长江大桥等交通重点项目。基本完成渝南大道、渝道路等主干道的拓宽改造。新(改)建农村公路1000余公里,油(硬)化通镇公路300公里。完成麻柳嘴码头复建,启动了佛耳岩码头建设。市、区交通建设项目累计投入资金34亿元,基本形成“三纵二横”公路网络。开发建设龙洲湾新区,建成龙海、龙洲两条城市景观大道和公安分局指挥中心。完成鱼洞公寓等片区旧城改造,建成“协信·巴南新天地”、华夏8街等商业步行街。新建巴南新干道、两桥连接道、鱼洞滨江大道、箭滩河复线桥、黄溪河滨河公园等市政公共设施。完成鱼洞、花溪、东泉部分临街建筑立面装饰改造。东泉镇获全市最具特色风貌小城镇殊荣。开工建设惠民500千伏变电站、鱼洞至南岸和长生至南彭天然气输气管网,建成木洞民用压缩天然气站。全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42平方公里,比2002年增加1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64.9%,比2002年提高9.2个百分点。关闭了203家采(碎)石场,2006年城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及以上标准天数的比例达到304天,比全市主城区平均水平高18天。全区划定了31个饮用水源地保护区,主城区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对鱼洞城区无牌无照非法营运车辆和机动三轮车、娱乐场所噪声扰民问题进行集中整治,并取得显著成效。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1.54%,比2002年提高6.17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3.56平方米,增加9.34平方米。成功创建市级山水园林城区。连续三年获市党政一把手环保实绩考核一等奖,连续两年被市政府评为城镇化工作一等奖。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完成农村税费改革,实现了合同内农民零负担。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林权制度、金融体制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推进科教、文体、卫生体制和公务员制度、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实施财政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成立了重庆市渝兴资产经营有限公司、重庆市渝泰信用担保有限公司和巴南公路建设有限公司,为全区建设发展融资11亿元,加大了对全区社会事业和重大项目的投入,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1.5亿元。引进重庆建设集团、福建融汇集团、马来西亚威佳亚集团等国内外多家企业,建成重庆国际高尔夫球场等一批项目。实际到位区外资金107亿元人民币,其中,引进外资项目19个,实际利用外资9549万美元。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10.4亿美元,年均增长18.2%。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7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7.2%,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市“民营经济10强区县”。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46%,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合格区和市科技工作、科普工作先进区。四年累计投入教育经费8.29亿元,偿还“普九”欠债5630万元,完成了中小学危房改造。建立了以区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为各类高校累计输送人才15843名。巴南职教中心成功创建国家级重点职中。重庆民政校升格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引进重庆工学院,正大软件学院被列为全国35所示范软件学院。“木洞山歌”、“接龙吹打”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巴南区中心等一批文化设施,成功举办首届“巴南金秋”大型群众文艺展演。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工作,有50家单位被评为全国及市级文明单位。木洞、界石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镇称号,花溪获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镇称号。建成巴南体育中心、网球培训中心,成功举办巴南首届全民运动会,全区体育人口达40%以上。提前5年完成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纲要2010年目标任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75.5%。通过了市级卫生城区的复查验收。保持了低生育水平和合理的人口性别比,连续四年获市人口计生工作一等奖。建成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荣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连续四年被市命名为双拥模范城,征兵工作被成都军区评为先进单位。广播电视、外事、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工作,以及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事业取得新进展,人事、档案、修志、保密、气象、地震、人防、消防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城乡社会和谐稳定。共指导和帮助2万余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和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户”应保尽保和农村低保全覆盖。累计发放扶贫济困资金2000万元,救助受灾群众7.6万人次。界石镇在全市首创“稻草援助基金”,得到国家民政部充分肯定并在全国、全市推广。社会各界累计捐资助学7448万元。在全市率先设立“解困助学基金”,每年向300余名困难大中专学生发放助学金近100万元。累计追讨被拖欠农民工工资1.05亿多元。累计开工住宅建设面积320万平方米,竣工262万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24.06平方米增加到32.71平方米。对266户“双困”家庭实施廉租房实物保障,对163户“双困”家庭实行了廉租房租金补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194元增加到11460元,年均增长12.1%;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580元增加到3607元,年均增长7.9%。全面落实免征农业税、财政资金直接补贴农民等政策,农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累计完成72项民心工程,投资11.5亿元,惠及全区城乡居民。制定全区重大突发事件处置综合预案和专项预案,初步建立了公共安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和信访稳定工作,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连续四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建设平安重庆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双保’先进单位”,连续三年被评为信访稳定工作一等奖。

基层政权和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按照“六位一体”的要求,多渠道筹资3000余万元,完成所有行政村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建成区、镇(街)社区服务中心4个、社区服务站43个,逐步提高了村、居干部待遇,基层政权建设得到加强,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市社区建设工作先进集体。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四年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929件、政协委员提案1065件,办结率均达到100%,回执满意率均在99%以上。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政务公开,强化行政监察、审计和经济监督。政府系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自强不息,开拓开放”思想解放教育活动收到实效。经历并战胜了非典等重大突发事件,特别是去年我区遭遇百年罕见特大旱灾,全区广大干部群众自强不息、不等不靠、团结互助、众志成城,奋力抗旱救灾,实现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五个确保”目标任务,将灾害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各位代表!过去的四年,我们始终坚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城市农村全面协调又好又快的发展;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努力探索符合巴南实际的特色发展之路;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努力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始终坚持妥善处理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努力开创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良好局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群众利益、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作为政府工作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政府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区人大、区政协及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得益于历届政府奠定的良好基础和积累的有益经验,得益于全区各级各部门、广大干部群众的团结奋斗和辛勤劳动。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战斗在全区各条战线上的干部群众,向对政府工作给予热情支持和帮助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驻区部队、武警官兵和所有关心支持巴南发展的各界人士、各位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不大,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城乡发展不够平衡;财政收支矛盾突出,部分镇街财政困难较大;农村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征地、城市拆迁和城市管理中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城镇就业、农民增收的任务还很艰巨;少数干部和公务人员思想不够解放,创新意识不够强,工作作风不实,办事效率不高,发展环境尚需进一步整治。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切实加以解决。

二、未来五年政府工作的目标任务

未来五年,我们将处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十一五”规划、着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期,处于全市上下打好“直辖牌”和“库区牌”、实现科学发展的机遇期,处于全区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步伐,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黄金期。同时,我们也将进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攻坚期,进入各种挑战增多、社会矛盾凸显的转型期。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形势,我们要乘势而上、抢抓机遇,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自强不息、实干苦干,为加快推进富民强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而努力奋斗。

新一届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围绕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把巴南建设成为重庆市“科学发展先进区、和谐进步模范区、党建工作示范区”的要求,按照“做强主城核心区、建设二环经济带、打造城郊特色镇”的发展思路,通过实施“园区推动、项目拉动、城建带动、科技驱动、改革促动”重大举措,切实落实“十六字”发展战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加快实现富民强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奋斗目标是: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0亿元,年均增长14%;工业总产值510亿元,年均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五年累计投资超过6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亿元,年均增长18%;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14亿元,同口径年均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00元,年均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5550元,年均增长9%;三次产业比调整为8..53..39;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年均下降4%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

未来五年的工作任务是:

(一)以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为主线,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抓住市委、市政府谋划建设“1小时经济圈”这一重大机遇,丰富完善发展思路及区“十一五”规划纲要,按照“做强主城核心区、建设二环经济带、打造城郊特色镇”的要求,优化产业布局,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做强主城核心区。在鱼洞、李家沱、花溪、南泉、界石两街三镇区域内,做强以园区为载体、以汽车摩托车和装备制造为主导的工业经济,做强以专业市场群、中心商圈、特色商业街、城区商业为重点的商贸经济,做强充满活力的镇街经济,做强房地产业、都市休闲旅游业、现代物流业,做大城市规模,做靓城市形象,基本建成重庆南部新城。着力加快龙洲湾新区、南泉核心景区、茶园鹿角工业园区、小南海水电站、界石仓储物流基地等大项目建设,提升区域经济推动力。通过加快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使主城核心区成为全区经济发展高地、带动全区城乡协调发展的强大动力源、财税收入的主要产生地和城市形象的集中展示区。

建设二环经济带。二环高速公路沿线的一品、南彭、惠民等镇,要主动承接主城区和城市副中心的产业转移,激发经济活力。加快推进城镇化,完善炒油场到南湖、惠民到茶园、渝黔高速公路一品连接道等道路建设,实施组团式发展。加快推进工业化,规划布局一批新的工业基地,重点发展机械制造、无污染工业、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加快推进都市农业,重点打造百里生态农业经济长廊、万亩生态农业休闲基地。通过整体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把二环经济带建设成为全区经济增长的新生带、以城带乡的传承带、城市发展的连绵带。

打造城郊特色镇。鼓励和引导二环高速公路以外的镇,依托渝湘、渝黔高速公路和渝巴高等级公路,主动承接主城核心区和二环经济带的辐射和带动,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重点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劳务经济、生态旅游、农产品和矿产资源加工业,形成“一镇一品”或“一镇多品”的发展格局。东泉、姜家等镇重点发展温泉、溶洞等生态旅游,二圣、安澜、跳石等镇重点发展优质茶叶和花卉,接龙、石龙、石滩、丰盛、天星寺、木洞、双河口、麻柳嘴等镇重点发展优质蚕桑、优质水稻和高山无公害蔬菜,开发煤田、石材、铁矿等矿产资源。通过突出特色和优势,形成广为分布的经济亮点,增强城郊特色镇经济实力,缩小城乡差距。

(二)以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为首要任务,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建设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要结合我区实际,通过逐步加大投入,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增加农民收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把加快农村交通、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摆上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位置。多渠道筹集资金,推进农村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规划建设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与沿线场镇的通镇连接道,带动镇域经济发展。新建或改造木洞至丰盛、姜家至和平桥、碑垭至二圣、东泉至石龙等通镇公路300公里,通镇公路全部油(硬)化。新建通村公路1200公里,行政村公路通畅率达90%以上,逐步硬化农村人行道路。全面实现“一小时巴南”通达目标。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整治病险水利工程,建成丰岩水库,开工建设关颈口、奇星、龙岗水库等一批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项目。实施人畜饮水工程,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强抗灾救灾工作,提高气象监测预报水平。发展农村洁净能源,推进“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推广民用压缩天然气站建设。全面整合广播电视网络,实现广播电视、互联网“村村通”目标。推动通讯、供排水干线等向农村地区延伸。

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机械化。以结构调整和发展劳务经济为主线,提高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增加农民收入。打造巴南特色农业基地,发展都市型农业和城郊型农业,培育壮大无公害蔬菜基地、种养殖基地、生态观光农业基地,为主城区提供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农业旅游精品。发展品牌农业和特色农业,提升巴南银针茶、樵坪米业、东灵花椒、正州猪肉、一生缘豆腐干等品牌的形象和效应,做强做优茶叶、花椒、花卉、蚕桑四大产业,新引进市级龙头企业1—2家,培育产值超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家。规划建设农副产品批发交易中心。加快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继续抓好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示范推广工作,引进推广耕作机械、水稻收割机械等新机具新技术,提高农业机械综合水平和装备水平、作业水平。

落实农村工作政策。巩固农村家庭承包双层经营体制,落实好减轻农民负担“四项制度”和“三项专项治理”。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益事业的覆盖范围。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工程和农村易地移民工程。继续抓好失学儿童救助和贫困人口脱贫工作,关爱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推进乡风文明,整治村容村貌。加大殡葬改革力度,树立文明丧葬新风。稳步推进以镇街机构、镇街财政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镇街综合改革,强化镇街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安全监管、社会治安等职能,进一步加大对镇街的政策扶持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形成充满活力的镇街发展机制。

加强水库移民和劳动力转移工作。管好用活三峡移民专项资金。规划建设木洞、麻柳嘴移民就业基地,增加移民就业,增强库区造血功能。落实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推进三峡工程四期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全面完成移民安置任务。积极实施农村“百万中专生计划”、国家三峡库区星火产业带项目培训、农村残疾人和农村党员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发展劳务经济,构建劳务输出网络、培育劳务输出中介,壮大提升石龙技工劳务输出品牌,新转移农村劳动力6.5万人以上。

(三)以产业升级和增强企业竞争力为核心,进一步推进新型工业化

实施“园区推动、项目拉动、科技驱动”重大举措,完善工业区域布局,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和企业竞争力,打造产业集群,努力建设新兴工业大区。

做强园区经济。整合园区资源,完善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优化工业区域布局。启动茶园鹿角工业园区、花溪工业园区界石拓展区建设,力争5年内茶园鹿角工业园区建成面积达到5平方公里,花溪工业园区界石拓展区达到4平方公里。加快惠民返乡创业基地、南彭无污染产业工业基地、一品中小型特色工业基地建设。花溪工业园区入驻企业尽快建成投产,引进和发展一批主导产业,建成投产一批重点项目,到2011年,累计完成投资35亿元。2011年,全区工业园区(基地)工业总产值达到460亿元以上,形成产业聚集高地和工业经济增长极。

做大产业规模。延伸支柱产业链条,依托骨干企业强化配套,将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医药化工、资源加工四大支柱产业打造成集中度大、关联性强、集约化程度高的产业集群。全力支持长安铃木、宗申集团、大江工业、攀渝钛业、重庆机床等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力争长安铃木、宗申集团、建设工业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大江工业、重庆机床年销售收入过20亿元。推进小南海水电站、丰盛煤田、接龙铁矿一批带动力强的重点项目建设,把我区建设成全市汽车摩托车生产、现代装备制造和能源产业的重要基地。

提升品牌竞争力。认真贯彻“品牌兴区”战略,依托现有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提升长安铃木汽车、宗申摩托、重机机床、天工气钉枪、华陶陶瓷等一批品牌产品的影响力。支持宗申集团、重庆机床、大江工业、长安铃木、光宇摩托、吉力电装和锦晖陶瓷等重点企业提高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引导其发展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力的创新型企业。推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与融合,到2011年,力争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创新中心5个,市级企业技术创新中心15个。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切实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构建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和节能产业,大力推进生态园区建设,严格实行能耗环保达标准入制,努力把花溪工业园区、茶园鹿角工业园区建成全市循环发展示范工业园区。到2011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以上。

(四)以商贸、旅游、房地产业为突破,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

大力打造特色商贸区。商贸业是第三产业的主要拉动力。以渝南大道专业市场群为核心,鱼洞、李家沱城区商业为两翼,鱼洞—李家沱滨江特色商业街为连接带,打造“一群两翼一带”特色商贸区,重点规划建设龙洲湾中心商圈。发展专业市场、主力百货店、大型卖场、星级酒店、餐饮业、社区商业等多种业态商贸业,引进国内外大店、名店、品牌店和连锁经营龙头企业入驻巴南,推进在场镇、社区商业服务中心发展连锁经营,激活城乡消费市场。

努力建设都市休闲度假旅游区。旅游业是第三产业新的增长点。以温泉旅游为名片,以重庆打造“温泉之都”、实施“五方十泉”项目为契机,大力打造“中国西部温泉之乡”品牌,重点将南温泉、小泉建成国际化水准的温泉度假胜地,将东温泉建成独具民俗风情的温泉养生保健基地,将桥口坝建成高品质的生态温泉度假地。以云篆山、樵坪山、圣灯山、南湖等森林湖泊为特色,以恒田农业、博望生态园等观光农业为亮点,开发利用观景水岸、高山避暑、生态农业等旅游资源,建设一批旅游精品。

努力建设重庆主城生态居住区。房地产是我区新兴的支柱产业。要利用临江、依山、沿路、温泉等资源优势,以长江水岸和渝南大道沿线为重点,打造融汇半岛、申烨·太阳城、国际高尔夫等一批品位高、规模大、配套齐全的精品楼盘。与此同时,推广应用建筑科技新成果,建设节能型住宅小区,突出生态居住特色。发展适量经济适用房,继续实施廉租房建设,逐步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问题。

积极发展仓储物流、交通运输、邮政、电信等各类新兴现代服务业,推进界石仓储物流基地、汽摩物流基地建设。大力实施总部经济,力争引进一批工业、商贸企业总部或区域中心落户巴南,吸引一批金融、保险分支机构来区展业。

(五)以完善基础设施为重点,进一步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加快交通建设。配合做好二环高速公路、渝湘高速公路、渝巴路巴南段和鱼洞长江大桥建设工作。配合实施轻轨三号线南岸二塘至鱼洞段、轻轨八号线茶园至界石段前期工作,并力争早日开工建设。配合实施重庆首条城市快速公交线及外河坪大型枢纽站项目,力争尽快启动鱼洞公交换乘枢纽和东泉、接龙、木洞等3个郊区公交站场的建设。配合做好渝利铁路巴南段、渝黔铁路复线綦江经一品、界石支线的规划建设工作。争取规划建设麒龙隧道、云篆山隧道、龙洲湾隧道,积极推进鱼洞至南岸二塘滨江路、龙洲大道与渝南大道的连接道和麒龙大道、南泉大道等重点交通项目建设。

加快城镇化进程。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质量建设重庆南部新城,以龙洲湾新区、巴南新干道、两桥连接道、鱼洞新华村和南泉新市镇五大片区开发建设为重点,实现鱼洞—李家沱组团连片开发,实施鱼洞老街、党校片区、粮食局片区、李家沱滨江片区、土桥老街片区、花溪王家坝片区、南泉半边街等旧城区的改造,基本建成重庆南部新城。统筹抓好界石、一品、东泉、木洞、接龙五个中心镇建设,辐射带动其他建制镇建设。加大城市市容环卫管理力度,加强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认真解决城区交通拥堵及公厕、路灯、垃圾站等市政设施不足的问题,创造宜居环境。到2011年,全区建成区面积达到5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75%。

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立健全水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土流失等防控体系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宁静、绿地”四大行动。控制城区尘污染,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到2011年城区空气质量满足二级及以上标准天数比例达到85%。加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加快花溪河等次级河流、场镇过境河流的综合治理。加大噪声污染治理力度,大力整治城区噪声扰民问题。推进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2008年全面完成创建工作目标任务。到2011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5%,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8%以上。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清理并处置闲置土地和低效用地,提高集约利用效率。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促进规模化、集约化开发。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六)以机制创新为动力,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

加快机制创新。支持在区中央、市属企业深化改革,巩固区属企业改革成果,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全面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办事效率。加强财政税收金融工作。深化财政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努力构建公共财政体系,提高渝兴资产公司、公路建设公司等建设性投资公司投融资功能,进一步探索和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批新的多层次投融资平台。推进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改革。

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完善招商引资有关政策和服务机制,改进招商引资方式,强化招商后的服务工作,推行项目代理制、问责制,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以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和行业领先龙头企业为重点,利用三峡库区对口支援暨经贸洽谈会、项目推介会及“渝洽会”、“厦洽会”、“东博会”、“农交会”等平台,大力开展资源招商、企业招商和以商招商。培育壮大宗申集团、弘愿气动、锦晖陶瓷等出口创汇龙头企业。

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大力弘扬“自强不息、开拓开放”人文精神,培育善于竞争、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激发群众创业激情,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各类人员创办企业,营造良好的创业创富氛围。加大政策支持的力度,按照“非禁即准”、“非限即许”原则,鼓励民营资本参与、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社会事业和法律法规没有禁止的其他行业,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宽松的发展环境,激活全区发展内动力。今后五年非公有制经济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成为推动全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七)以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指导,进一步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坚持实施“科教兴区”战略。认真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积极创建全国科技先进区,提高全社会科学素质,推动创新型社会建设。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大教育投入,统筹城乡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双高普九”和普及高中教育阶段教育。规范学校管理,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加快巴南职教中心建设,创建巴南教师进修学院。大力推进农村教育“五大工程”,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

加快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弘扬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建设。开展和谐创建活动,促进和谐文化进课堂、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家庭,营造良好的思想文化氛围。提高市民文明素质,积极创建市级文明城区。推进全国文化先进区建设,“木洞山歌”、“接龙吹打”、“巴南儿歌”争创国家级品牌,认真开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试点工作,做好丰盛古镇、杨沧白故居、彭氏民居的维护管理和开发利用工作。培育发展文化产业,繁荣规范文化市场。充分发挥区体育场、网球中心和市民健身中心的功能作用,建成一批城乡文化体育设施。

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保健制度,继续巩固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成果,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改善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条件,加强镇卫生院和村、社区卫生室能力建设。建立完善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疫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低收入群体医疗救助和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10年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实施“惠民医疗工程”,加强医疗、药品收费管理,多管齐下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落实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保持合理的出生人口性别比,提高人口素质,稳定低生育水平。贯彻落实《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加强国防教育,抓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积极发展残疾人和慈善事业。做好老龄工作,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推动人防、民族、宗教、档案、地方志和人事、保密、气象、地震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八)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的质量和水平

坚持富民优先、民生为重,认真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推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抓好社会保障和救助工作,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公平诚信建设,强化安全生产和信访稳定,努力构建“和谐巴南”。

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坚持就业是民生之本。建立完善全区城乡劳动力个人档案,强化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征地农转非人员、城镇失业人员、城镇新增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落实税费减免、再就业小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等各项扶持政策,多渠道多形式增加就业岗位,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和城镇新增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构建新的就业再就业体系。基本消除城市“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五大保险制度,推进“五保合一”建设。制定农民工社会保险办法,建立农民工工伤保险、住院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灾民救助等制度。加快构建以基本生活救助为主体、以专项救助为补充、城乡一体化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保障农民工按时足额领取工资。加大廉租住房建设力度,逐步解决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0平方米以下低保户住房困难问题。

推进公平诚信建设。努力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依法逐步建立起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强化对分配结果的监管,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城乡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切实加强诚信巴南建设,培育信用道德,弘扬信用文化,提高全社会的诚信素质。积极开展以诚信政府、诚信单位、诚信企业和诚信个人为主要内容的“共铸诚信巴南”活动,建立健全信用制度,推行重点行业、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工作,促进重点行业和企业诚实守信,努力打造“守信为荣、失信为耻”的社会环境。

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构建新型社区服务体系,健全社区服务网络,拓展公共服务功能,努力把村、社区建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完善居民、村民自治组织体系,推进基层民主建设,促进群众参与社会事务管理。推进合格社区、示范社区建设,按照“六位一体”的要求继续改善村、社区办公设施和条件,逐步解决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用房问题,逐步提高村、社区干部待遇。

推进平安巴南建设。深入开展“五五”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制意识。坚持“打防结合、以防为主”方针,落实各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严厉打击刑事犯罪、经济犯罪和邪教组织渗透破坏活动。完善各种应急预案,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交通、生产、消防和食品药品安全管理,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认真落实维护稳定工作领导责任制、领导干部公开接待群众制度,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确保全区政治、社会稳定。

(九)以提高“执政为民、服务发展”的能力为方向,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着力改善发展环境。加快政府职能从管制型向公共服务型的转变,切实提高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以简化和规范行政程序为重点,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提高行政效能。加大发展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深入开展“执政为民、服务发展”学习整改活动,把执政为民、服务发展的理念融入政府各项工作之中,进一步完善行政决策和行政执法的听证、旁听制度,推进行政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行政执法的规范化、透明化,提高政府行政行为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切实转变机关工作作风,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