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快报> 数据 >详情

重庆市巴南区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0532日在重庆市巴南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区长李科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04年工作回顾

2004年,是我区撤县建区十年来发展最快最好的一年。一年来,我们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及市委二届六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知难而进,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区第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其中:地区生产总值82.37亿元,比上年增长15.0%,比1994年增长2.79倍;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3.45亿元,比上年增长44.0%,1994年增长5.15倍;工业总产值150.29亿元,比上年增长19.19%,1994年增长4.62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3.37亿元,比上年增长39.39%,比1994年增长73.87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26亿元,比上年增长19.2%,比1994年增长3.38倍。三次产业比重由1994年的44.3..32.5..23.2调整为21.6..50.6..27.8,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22.7个百分点,二产业比重有了大幅度提高,全区经济结构明显改善。城镇化率为59.4%,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比1994年提高30.5个百分点。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评价考核中连续两年名列都市发达经济圈第五位。这些都标志着我区基本实现了从农业大县向工业大区的历史性跨越,在富民强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迈出了极其重要的一步。

过去的一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方面的工作。

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能力,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不断提高宏观调控能力,充分运用和发挥计划、财政、金融、税收、国土、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以及物价、审计、统计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强对经济运行的宏观协调,引导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投资信贷不断优化。投资方向更加注重于直接生产能力的提高,加大了对支柱产业、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金融机构贷款余额60.91亿元,同比增长11.8%。保险事业健康发展。

进一步规范土地市场秩序。对所有经营性土地出让实行“招拍挂”,加大了对违法违规乱占、滥用耕地行为的查处力度和对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

牢固树立“镇街兴则全区兴,镇街强则全区强,镇街富则全区富,镇街稳则全区稳”的观念,加强三大经济区分类指导,城区、近郊、远郊三大经济区发挥优势、各显特色,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增长速度和效益同步提升

坚持贯彻“5445”新型工业化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了以鱼洞、李家沱、花溪、南泉、界石为工业发展前沿和重点地带,以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医药化工、资源加工四大支柱产业为龙头的工业发展战略,强化了对重点项目的帮扶力度,工业增长速度和效益同步提升,再次跻身全市工业十强区(县)。花溪工业园区引进建设集团、康超集团、光宇摩托及市内外一批有实力和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24户。建成了年产400万台摩托车发动机、300万台通用汽油机等10个项目。金竹工业基地新引进3个项目。以长安铃木、大江集团、耐德工业为主的汽车生产骨干企业基本形成;以宗申、光宇、康超等为主的摩托车骨干企业进一步壮大。重庆机床厂、重庆水轮机厂、攀渝钛业、重钢集团钢管有限公司等在区重点企业效益明显好转。

全面贯彻扶农促农政策,农村经济持续增长

认真落实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三大措施、六大政策”。农业税税率下调1个百分点,全区减轻农民负担382万元。实施了农业直补六大项目,共计发放补助金3535万元。按照“1134”发展思路,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新增结构调整面积突破4万亩,粮经用地比和粮经产值比分别调整为58.03..41.9716.3..83.7。“樵坪牌”贡米、“巴南银针”茶叶等6个产品获国家A级绿色食品称号。继续实施纳入市的5个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项目,茶叶、花椒、花卉三大产业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大。大力抓好农村劳务经济,注册“石龙技工”劳务品牌,全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近2万人,培训农村劳动力近6000人,建立了农民工合法权益保护维权组织。长江鱼洞段防洪护岸工程开工建设,人畜饮水解困和病险水库整治工程顺利推进。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专业市场、房地产、旅游业快速推进

专业市场建设加快。重庆家具市场二期工程基本建成,2000多家商家已经或即将入驻,年交易额达15.23亿元。渝南汽车会展中心、西部国际汽车城建设加快推进。城乡市场更加活跃。协信·巴南新天地、鱼洞大江广场、花溪阳光·新尚城步行街、巴县大道餐饮特色街建设加快推进。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全区连锁超市达到80家。“两社两化”工作初见成效。房地产业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5.94亿元,同比增长37.45%,商品房销售额8.77亿元,增长69.05%旅游业健康发展。完成了南温泉整体开发项目策划工作,连接南山、南温泉两大风景区的堤龙路将于近期竣工通车。东温泉景区东泉大桥、绕景区公路已开工建设。

着力抓好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和城市管理进一步加强

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邮政服务领域不断扩大。鱼洞长江大桥、渝沙高速公路巴南段开工建设。渝南大道B段、C段、绕城高速公路南段征地拆迁和建设全面启动。渝道路全线实现初通。油化、硬化通镇公路60公里,新建、改建通村公路300余公里。

大力实施“一城五镇”城镇化发展战略。扩大城镇建成区面积2.58平方公里,新增城镇人口1.61万人,5个中心镇新增建成区面积14.3万平方米。城镇化工作荣获市一等奖。龙洲湾新区完成投资3.2亿元,龙海大道竣工通车,龙洲大道实现初通。巴南新干道建成通车。全区共拆除危旧房7.2万平方米,旧城改造竣工房屋面积2.2万平方米。老街片区旧城改造项目已经启动。新建人行道、下水道、人行护栏等一批市政基础设施,实施了城区主干道和主城背街小巷路灯建设。完成城区绿化面积174.7公顷。开展了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转移投资计划试点工作,建成接龙民间文化艺术广场、石滩升坪大道。

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实施“净空工程”,主城区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全年城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及以上标准的天数比例为69.1%。建成李家沱、花溪基本无煤区。加大了对建筑工地、道路扬尘污染、施工噪声的管理和查处力度。对一品、鱼洞等限制区内的采(碎)石场进行了规范整治。推进“碧水行动”。启动了花溪河流域综合整治工作,并被纳入市“八大民心工程”。对全区11个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污染源进行了整治。鱼洞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使用。全面启动创建山水园林城区工作。完成三峡库区地质灾害二期搬迁项目4个。

城市管理进一步加强。开展了对无牌无照非法营运三轮车的整治工作并取得初步成效。对主城区超限超载和易撒漏物质运输车辆进行了专项整治,严格实行对易撒漏物质强制性密闭运输。加强建筑工地文明施工管理。加强对城区停车场(点)的规范管理。加大对城市“三乱”的整治力度。对鱼洞农贸市场进行了综合整治。进一步加强广告灯饰管理,巴县大道灯饰工程初具规模。

努力优化发展环境,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成立外来投资者服务中心和投诉中心,制定并实施影响发展环境责任追究制,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组团参加“渝洽会”、“乌洽会”、“厦洽会”、“香港·重庆周”等重要招商引资活动。全年协议引进项目168个,实际到位资金20亿元。外向型经济继续保持快速上升态势。外经贸工作进入全市十强。

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继续实行领导联系企业制度,积极扶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组建区中小企业信用促进会和重庆市渝泰信用担保有限公司,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问题。与国家开发银行重庆市分行合作开展中小企业贷款试点工作。被评为全市民营经济十强区县。“宗申”牌摩托被评为全国驰名商标。

认真落实增收节支各项措施,财税收入明显增加

定期召开财税形势分析会,加强对财税工作的指导。加大对重点税源的征收、监管和帮扶力度,积极清收税费尾欠,努力增加非税收入,重视零散税收的征收,做到“应收尽收”。严把减免关、退税关,加强对出口退税、三线搬迁企业退税、民政福利企业退税的监管。严格预算追加和支出管理,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政府采购、会计委派和投资评审等四大财政改革措施。成立区投资评审中心,强化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监控。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市政府对我区涉外企业的税收由以前的全部上缴调整为区与市按比例分成,为区级财政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组织实施“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国家级市级科技项目9项、区级科技项目30项。组织申报并认定高新技术产品14项,市重点新产品16项。进一步加强了镇街科技工作,启动了首批创建科技示范镇街、村活动,开展了市级“十百千科技人员下农村行动计划”试点区工作。建立了巴县中学科技馆等3个科普教育基地,被评为全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区。

义务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教学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巴南职高成功创建国家级重点职中,重庆工学院巴南校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重庆正大软件学院扩展区建成投入使用。完成中小学危房改造14787平方米。继续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和“8811”人才计划,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巴南儿歌、木洞山歌和接龙民间吹打等特色文化建设不断深入。努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积极开展非典、禽流感、霍乱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艾滋病、结核病和地方病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强。开展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工作。区人民医院获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称号。积极推进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试点工作,低生育水平进一步稳定,人口出生率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完成体育中心建设。成功举办了全国第十七届“苗苗杯”小学生篮球赛,我区代表重庆参赛并获女篮冠军。花溪镇被评为全国农村体育先进镇。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提高公民素质。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创建平安镇街、创建平安巴南”活动。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刑事发案连续三年下降,社会治安进一步好转,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被评为全市“创建平安区县暨保稳定保平安”先进区。整治网吧、扫黄禁赌、净化文化市场取得阶段性成果。安全生产工作得到加强,依法治区和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不断推进,全区社会政治稳定。信访工作进一步加强,被评为市稳定信访工作一等奖。民族、宗教、侨务、对台工作取得新成绩,对台对外宣传工作连续多年保持全市领先地位。移民工作稳步推进,被评为全市移民培训工作先进区。广播电视、物价、民政优抚、人防、档案、修志、保密、统计、物价、审计、邮政、气象、地震、抗灾救灾、妇女儿童、青少年、老龄、残疾人事业继续发展。民兵预备役和国防动员工作取得新成绩,“双拥共建”工作深入开展,军政军民团结更加紧密。完成了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正式登记等各项准备工作。

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帮助指导5200名下岗失业人员和农转非人员实现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93%。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906元,同比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24元,增长15.06%城乡居民储蓄余额68.90亿元,增长16.8%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5529 万元

继续实施14个特困村扶贫项目、新启动1个特困村扶贫项目建设,实施扶贫开发建设项目22个,完成12个,总投资365万元。完成1000户特困户温饱脱贫。救助1700余名失学儿童,对近300名困难学生发放解困助学资金102万元。争取救灾救济资金722万元,救济灾民8950户。按时足额发放离退休人员养老金23517万元。为5800余名失业职工发放失业保险金、医疗补助金1219万元。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户支出保障金3513万元。

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行政能力不断增强

深入学习贯彻《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快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把政府工作的重点放在为市场服务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继续推行政务公开,畅通群众联系政府的渠道。完善党政办公网建设,推行网上办公,精减文件材料,提高工作效率。建立健全决策论证、专家咨询、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和部门行政首长问责制。开展“爱岗敬业、执政为民”教育活动,整顿机关工作作风,增强公务员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加强公务员队伍廉政建设,对损害群众利益八个方面的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治理,切实纠正个别部门、行业和干部中存在的“以权谋私、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风,加大了对违法违纪案件查处力度。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民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结率达到100%,满意率分别达到99.52%98.8%区政府被评为全市政务督查工作先进集体。

各位代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势头喜人,生机蓬勃。巴南人民坚韧不拔、精诚团结、勇往直前、敢于胜利的奋斗精神,是我们加快发展的力量源泉,是最值得珍视的宝贵财富。过去一年,巴南发展取得的每一个成就,都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的结果,都凝聚着全区人民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全区人民,向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向奋斗在各条战线上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向为巴南经济社会发展、社会稳定做出重要贡献的驻区部队官兵、武警官兵、政法干部和公安干警,向积极支持政府工作的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巴南建设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多年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仍然没有解决,发展中还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主要是: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区经济总量偏小,经济结构不尽合理,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的需求与政府财力承受能力之间的矛盾突出,就业再就业的压力较大;因征地拆迁、企业改制等问题引发的不稳定事件时有发生;投资环境特别是软环境的改善还不尽如人意,政府职能转变还跟不上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需要;有的部门工作作风不实,办事效率不高,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衙门作风仍未杜绝;少数同志爱岗敬业、执政为民意识不强;政府执政为民的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需要说明的是,去年年初确定的重点项目、民心工程,大多数都已圆满完成,但仍有一些项目因财力紧张、抓落实不够等原因,未能如期完成,为此,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大工作力度,抓紧完成目标任务,力求给人大代表、人民群众满意的交待。

二、2005年奋斗目标

2005年是保持我区经济社会良好发展态势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五”计划,衔接好“十一五”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国家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重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我区建区十年以来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不断提高,为我们继续快步前进创造了良好条件。我们要抓住有利时机,开创发展新局面,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和经济竞争力。

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市委二届四次、五次、六次全委会精神,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高执政能力,大力实施“工业强区、农业稳区、三产活区、科教兴区”战略,整体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经济质量和效益。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坚持以人为本,更加重视国计民生,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建议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实际利用内资增长20%;外贸出口增长15%;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增长18%;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以内;城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及以上标准天数的比例为70%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最根本的是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把贯彻国家宏观调控作为加快发展的机遇,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扬有抑,集约发展;坚定不移地将以人为本和“五个统筹”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统筹兼顾,抓住关键,更加注重提高产业竞争力,更加注重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环境,更加注重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更加注重解决民生问题;坚定不移地实施重点项目带动战略,始终坚持抓重点项目不动摇;坚定不移地推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坚定不移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坚定不移地充分调动镇街、基层单位、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促进地区经济既快又好的发展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经济增长的协调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一)以园区经济为重点,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壮大提升园区经济。花溪工业园区要完成投资11亿元以上,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40亿元以上,安置劳动力6000人以上。建设集团迁建工程启动一期厂房建设,完成二期土地征地工作并启动整治工作。宗申集团二郎机车公司迁建工程力争完成摩托车总装车间、摩托车覆盖件厂、车架厂、电动自行车厂的厂房建设。力争完成康超、光宇、浙江朝泰、弘愿气动园区内厂区建设并部分投产。年内完成其龙服装生产加工基地二期工程建设。金竹工业基地力争新引进12个项目。

巩固发展优势产业。以长安铃木、大江集团、耐德工业等企业为龙头,发展壮大汽车产业。积极为长安铃木20万辆整车扩能技改工程做好服务协调工作;以宗申、建设、康超、光宇等骨干企业为龙头,发展壮大摩托车产业;以大江集团、重庆机床厂、重庆水轮机厂等企业为依托,发展壮大装备制造业;以华鼎药业、攀渝钛业等为龙头,发展壮大医药化工产业。大力推进企业以高新技术和息化建设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做好重钢集团在我区建设钢管生产基地、重煤集团开发丰盛煤田的前期准备工作。

大力扶持培育中小企业。各地要围绕重庆主城区退二进三战略的实施和区的优势产业培育发展自己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资源加工业以及建筑、建材业,发展飞地工业,引导各类企业向小城镇、经济园区和工业基地集中。

(二)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全面贯彻落实今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

狠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山、水、田、林、路、气、电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抓好农村开发公路、人饮工程等工作。加大病险水库整治,强化水资源管理。继续推进鱼洞长江防洪护岸工程和丰岩水库续建工程建设。抓好一批病险水库整治工程。落实购置农业新机具补贴政策,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

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全区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9.5万吨以上。抓好“三百工程”,突出“1134”发展战略,继续大力抓好“百里生态农业经济长廊”3000亩新建扩建工程。加快优质茶叶、优质花椒、花卉苗木三大产业基地建设,进一步把惠民花椒、巴南银针、樵坪大米、正州猪肉四大品牌做大做强。培育和抓好蔬菜、水产、蚕桑、生猪和优质稻基地建设,全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有关项目要向二环以外山区镇倾斜。继续抓好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培育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加快推进农业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切实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动物重大疫情防治工作。

认真做好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工作和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制度建设调查工作,继续做好退耕还林巩固工作,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进一步深化农业服务体系改革。严格执行免征农业税的政策措施,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狠抓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做大做强“石龙技工”劳务品牌,新转移农村劳动力1.2万人以上。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绿色证书”工程,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建立“石龙技工返乡创业园”。

认真抓好移民迁建各项工作任务,确保年度移民迁建安置任务和外迁移民安置任务的完成。

(三)以创建特色品牌为重点,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抓好以专业市场为重点的商贸流通业。确保重庆家具交易市场二期工程3月底前竣工投入使用,年内建成渝南汽车展销中心,完成西部汽车城轿车专卖店和汽车展示中心50%的主体工程建设,加快汽车城会展中心等项目的建设。全面推进“115”商贸发展工程,着力抓好“协信·巴南新天地”、“大江·南城天街”、鱼洞巴县大道和南泉虎啸村特色餐饮一条街等商贸亮点的建设和培育。大力培育住房、汽车、旅游、信息服务等消费热点。积极推广信用消费等现代消费方式。扩大农村消费,继续推进农村供销社“两社两化”。

抓好以温泉为重点的旅游精品打造。加快南泉整体开发工作,争取把南泉整体开发项目纳入全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范围。今年重点实施半边街、南温泉公园改造和景区道路建设。做好与南山风景区、南岸茶园新区的对接工作。加快东温泉、桥口坝景区建设,改造东温泉临街建筑风貌,筹办温泉旅游节。抓好南湖的总体规划和招商引资工作。建成云篆山步云梯。全年接待游客人数达17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6.8亿元以上。

加快一批房地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努力打造一批精品楼盘,实行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精品楼盘开发同时并举,满足社会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四)以交通基础设施和“一城五镇”开发建设为重点,加快实施城建带动战略

继续实施“一小时巴南”交通网络建设。如期完成渝南大道B段、C段等亚太城市市长峰会项目。渝道路接龙至石滩段6月底前竣工并正式通车。积极做好鱼洞长江大桥、渝沙路、巴涪路、绕城高速公路等征地拆迁和项目建设中的服务协调工作,确保施工进展顺利。结合巴涪路的建设,着力改善木洞、双河口、麻柳至主城区的道路交通条件,改造木洞至双河口库区公路。依托界石交通枢纽优势,大力推进周边地区公路交通网络建设。加强镇与镇连接公路的建设、养护和管理工作。落实农村公路建设“以奖代补”政策。启动佛耳岩滚装码头、木洞码头建设。

坚持规划先行,加大规划编制和管理力度。加快“一城”开发建设进度,重点加大龙洲湾新区、巴南新干道和南泉片区开发力度。加快鱼洞、李家沱等地区一批危旧房改造步伐,推进一批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的重点项目建设。启动巴南人民广场扩建工程、巴南体育馆等项目,完成鱼洞公寓片区旧城改造。进一步完善“五镇”和其他场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小城(场)镇改造步伐,提高城(场)镇管理水平,增强聚集和辐射带动能力。同时,继续实施小城镇基础设施转移投资计划,认真落实小城镇建设和旧城改造的各项优惠政策。形成“主城—中心镇—一般建制镇”协调发展的格局。

(五)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重点,加快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推行“亲商安商”、“以商招商”。建立完善招商引资项目库,搞好策划包装和信息储备。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考核激励机制。积极组织企业、社团、民间组织参加市级招商引资活动和国际会展。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主城“退二进三”等机遇,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努力引进一批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入驻巴南。继续加大经济协作力度,巩固发展与友好地区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的交流协作,争取更多工商界人士来区考察投资。加大落实河南省对口支援库区建设工作力度。

(六)以提高经济调控能力为重点,加快构建良好经济秩序

切实处理好加快经济发展与合理用地、保护耕地的关系。认真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要充分利用“四荒”资源和市在区的重点项目建设,加大工作力度,争取更多的农用地转用指标,保证建设用地需求。进一步规范和管理土地市场,严格执行经营性土地出让“招拍挂”制度和划拨土地公示制度,强化节约用地和集约用地,提高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严格土地执法,严肃查处违规占地、滥用耕地行为。

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质量,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增加对优质企业资金贷款。完善重庆渝泰信用担保公司运行机制,加大与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力度,争取更多的资金授信和实际投入,努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瓶颈问题。

继续保持投资持续稳定增长。以亚太城市市长峰会为契机,加大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条件,确保在我区的亚太城市市长峰会项目如期完成。全年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7亿元以上,力争突破70亿元。

(七)以创新机制为重点,加快落实重点领域改革措施

以市场准入机制改革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积极鼓励非公有制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领域,参与国有和集体企业改制重组,允许非公有制企业参与政府投资项目招标。对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不使用政府资金的投资项目,不再实行审批制,区别不同情况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

进一步完善区属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推进企业离退休职工社会化管理,做好企业社会职能的移交工作。

进一步深化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以重庆渝兴资产经营有限公司、重庆市巴南公路建设有限公司和重庆市城南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为平台,加大融资力度,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开放建设投资领域,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

进一步加强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做好市场交易行为和市场竞争行为的规范整治工作。加快推进企业信用建设,逐步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作用,引导企业诚信守法,对诚信守法的就业大户、纳税大户、出口大户、高科技民营企业等给予重点支持。

(八)以深化四项改革为重点,加快建立公共财政体系

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政府采购、会计委派和投资评审等四大财政改革措施,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尽快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公共财政体系。优化投资结构,通过财政支持引导社会投资方向,加大对教育、农村、科技和社会保障等公益性、基础性领域的投入。严格控制财政支出,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确保财政收支平衡。强化预算管理,加强审计监督。

进一步强化税收征管,加强对重点税源的监管、税务稽查和财务检查,严厉打击偷逃骗税行为。严格税收减免缓退政策,进一步加强对出口退税、三线搬迁企业退税、福利企业退税的管理,将给予企业享受的优惠政策与其对区级财政收入的贡献挂钩。强化耕地占用税和契税财政直征工作,提高工商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努力弥补因免收农业税形成的缺口。加大对国土、财政债权的追收力度。确保财政收入突破4亿元大关。

完善区镇财政体制,合理划分区镇两级收入,简化结算事项,调整递增上解和递减补助办法,加大对镇街的转移支付力度,缓解镇街财政困难,保证镇街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

四、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为主线,以提高市民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为目标,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建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开展与重庆工学院、正大软件学院等大专院校和市农科所等科研院所的科技共建工程,培育、研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和重点新产品10项以上,创建市高新技术企业和区科技企业10家以上。争创国家或市级“科技创新中心”12家,形成以企业、高等院校为重点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大力实施“专利战略”,申报、实施专利技术100项以上。重点抓好“三峡库区星火产业带建设项目”,深化“十百千科技人员下农村行动计划”,启动镇(街)党政一把手科技示范工程和“星火科技富民工程”,继续开展科技示范镇村创建活动。

(二)提高教育发展水平,实施人才强区战略

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制度,加大教育投入,切实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启动学校标准化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全面完成中小学危房改造任务。严格实行义务教育“一费制”,规范教育收费。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加快优质普通高中建设,努力推进界石中学扩建工程,继续推动巴县中学、清华中学创建市级示范高中。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迁建巴南高级职业中学,启动区职教中心建设。完成区委党校迁建。建成重庆工学院巴南校区并对外招生。积极探索农村成人教育模式,加大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认真抓好师德师风集中教育活动,继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积极实施“校校通”工程,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实施“3388”人才工程,完成“5512”人才计划。积极贯彻落实各项人才政策,强化人才市场的服务功能。强化编制管理。继续开展干部培训工作。

(三)推进文化体育广电卫生工作,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和其他各项社会事业

积极实施文化体制改革,做好文化、体育、广电部门的合并和重组工作,组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进一步挖掘保护和传承发展民间文化,认真打造好巴南儿歌、花溪歌舞之乡、木洞山歌之乡、接龙民间吹打和小观梆鼓等特色品牌,提升巴南文化形象。启动新影剧院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不断繁荣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保护好市级历史城镇——丰盛古镇。建成重庆市网球培训中心。充分发挥“两江四岸健身长廊”和体育中心的阵地作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巩固体育先进区成果。加快广电事业发展,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宣传舆论导向作用,不断提高网络覆盖率。

强化政府公共卫生职能,加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增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完善全区三级疾控监测预警系统,做好艾滋病、非典型肺炎、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地方病防治工作。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能力,加强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提高医疗救治能力和水平。积极实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加强镇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和管理,逐步改善农村卫生条件。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发展中医事业。坚决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全面推行药品、器械采购公开招标。

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和城乡的文明程度。继续关心、重视和加强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工作,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促进民族团结,扩大对外宣传和交流,加强海外联谊和对台工作,依法保护归侨、侨眷和台胞、台属的合法权益。搞好国防教育工作、双拥工作和民兵预备役工作。继续做好人防、档案、保密、修志、气象、地震等各项工作。完善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改善出生人口性别结构。认真贯彻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和市政府《殡葬管理实施办法》,积极推进殡葬改革,大力提倡文明、节俭的丧葬方式。切实开展好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

五、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把发展好、维护好群众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千方百计促民富,尽心竭力解民忧,尽职尽责保民安。

(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推进就业再就业

努力扩大养老、失业、医疗保险覆盖面。加大社会保险基金征收力度,强化基金征收工作,提高基金承受风险能力。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推进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工作,启动职工生育保险工作。全面贯彻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完善配套保障政策,加强规范化、现代化管理,依法保障城市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权益,努力实现应保对象的全员覆盖。

切实抓好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广辟就业门路,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切实做好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工作,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二)强化安全稳定工作,努力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制定和实施突发公共事件总体预案,形成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运转高效的应急处置机制和法规体系,切实提高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严格实行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安全生产重要岗位持证上岗制度、高危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落实安全责任,严格责任追究,抓好交通运输安全、非煤矿山安全、危险化学品安全、烟花爆竹安全、公共消防安全、城市基础设施安全等专项整治,突出防范重点。加强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监管。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地质灾害预防监控体系,对处在地质灾害危险区的群众,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其尽快搬迁。

积极推进“创建平安镇街,建设平安巴南”活动,努力维护社会政治稳定。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和信访工作,切实落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责任,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依法规范群众上访行为,维护正常的信访秩序,积极预防、妥善处置人民内部矛盾。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努力预防和减少重大恶性案件事件发生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